呼吸--特德·姜
除了大刘之外,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 — — 特德·姜,和我一样,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我相信更是由于此专业,他在被系统的培养过,或者说被潜移默化的影响过之后,产生了如此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思维方式,才能造就他笔下的世界。
也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让他笔下的故事,更有可信度,及时在一些天马行空的设定中,也能由于他给出的内在逻辑,让人信服。就像此书中的《脐》和《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一、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
开篇第一篇,震惊于对时间穿越形式的描述,穿过一道门,从一面穿过去则回到20年前,从另一面穿过去,则去到20年之后。并且作者也不忘细心的告诉读者,回到过去的最大时间,是镜子存在的时间,典型的计算机毕业生思维啊,哈哈。看到这里我都会心一笑。
但是特德的重点,实际是让读者明白,无论是去到未来,还是回到过去,这两者都是不可改变的。
回到过去,你可能会扮演你当时经历过的事情中的另一个角色;
去到未来,你可能会成为你现在某件事的原因。
想到了最近很火的台剧《想见你》,虽然此剧结尾主角在过去改变了未来,但是前半段,逻辑严丝合缝。
穿越时间,是人们最好诠释因果循环的外衣。
在不存在穿越时空的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尽量珍惜当下,无悔而行。
二、呼吸
不愧为本短篇集的标题故事,我们一直在探寻我们思维的方式,及时以当今科技水平,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思维基于神经脉冲,但是我们可以完全的观测它么?
碳基人类做不到的事情,硅基人类做到了。一个人给自己做开颅手术,完全具象化的看到自己的大脑工作方式,并且还证明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一次小小的思索,都是导致宇宙最后毁灭的原因,这种大矛盾的和谐,不就是生命的真相么。
虽然可以很悲观的认为,我们存在的最终归宿就是毁灭,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积极的寻找我们生存的真谛和意义啊。生命的美好就在于,它有始有终,有不同阶段,不同风景。
三、前路迢迢
一个能预测未来短短几秒的机器,却导致了人类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动荡。
我们真的需要预测未来?我们真的需要去思考人类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么?
我之所以为我,是基于我做的各种选择,我因为宿命论而放弃了做任何选择,这本身就做了选择,所以才会有书中的“醒时昏迷”这么奇葩的病。
无论什么,还得活着不是?
四、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这一篇读的可真是累,养一个电子宠物却要投入像父母一样的心血。虽然当年的拓麻歌子或者数码宝贝真的很好玩,但是一个成年人去玩,跟一个孩子去玩,确实完全不同的心态。
文章里面的成年人们,赋予了电子生命太多太多,甚至可以赋予它法律身份,成为一个法人。
就算是像贾维斯一样的高级人工智能,也仅仅是人工创造的智能而已,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不能代替人。
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人工生命的宿命。
而题目中所探讨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究竟有多长,注定只能有人类认为的那么长,一旦没有人使用了,那它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
这篇当中让我特别注意的一段:
“拉姆斯海德医生推测这个孩子确实患上了社会心理侏儒症,只不过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类型:埃德蒙需要多接触的不是人类而是机器。数年来受到自动机器保姆的看护不是导致他发育迟缓的原因;他父亲觉得他准备好接受人类照顾的时候夺走了他的机器保姆,正是这一点导致他患病。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让机器保姆回到他身边就会令这个孩子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就像狼孩一样,被什么抚养长大,在生物性上你便变成了什么,心理依赖的也倾向于不是人类了。
教育实验也是最难做的,因为人类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实验周期长,变因多,逻辑不可推导。只能通过经验总结,但是谁能保证同样的方法,再来一次会不会结果不同呢?
六、双面真相
姜老师真的很喜欢写有关记忆,以及涉猎计算机的文章。而这一篇描写未来人类想用视频数据库替换人类自然记忆。
我很早就这么幻想过,但是其安全性如何保证呢?防错机制如何设计呢?一旦视频数据库损坏了,那我们还能继续生存下去么?把全部记忆存放在云端,除了身体还是肉身,我和机器人还有区别吗?
而且,如果真的出现团体性共享记忆,那我们可以让人类的意识无分彼此?
七、大寂静
大刘因为“黑暗森林”法则被封神。
但是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同一个星球上的不同物种之间呢?
八、脐
这一篇也很有意思,假设人类通过科学证明了上帝的存在,那我们的世界会怎么发展下去,各个学科又会怎么发展下去呢?
难道我们不会进一步找出上帝的存在么?
然后各种宿命论,神秘主义更加盛行?教会政治也会再一次变本加厉?
最后自以为是的人类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是。想起来严肃又可笑啊。
科学证明了上帝真的存在,然后又证明了,人类只是上帝的一次手滑。
如果进一步探寻,那上帝又从哪里来?他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可能跟《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描述的人类一样,我们是被创造的软件体,只是因为人类无聊,才创造出来数码体,最后抛弃一边。
九、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在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下,平行自我肯定没有,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 如果有一天微信根据我们平时的聊天行为生成了我们自己,那我们就真的能 跟自己聊天了。 说与别人听不理解的都会被理解,不知道和自己聊天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然而,像文中利用设备和平行自我对话的情况,他们是怎么找到相似的“我”的?如果每一个选择都会产生一条时间线,那么会有无数个“我”存在,那么想要找到跟我经历差不多,比如同样开网店,设计同一款耳环的“我”,那概率应该要小到无法估计才对啊。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思想实验一般的书籍。
而我还是看不太进去科幻类短篇小说集,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好多篇的情节都不够。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然后使用各种平实的人物行为和对话,来阐明主题。但是这类小说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它们可以激发你的思维,让你想一些你从来没想过的事。
Let’s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