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想和我们谈
我是最近才喜欢上韩寒的书。以前他在学生中间有名的时候很多人买,我一点兴趣没有。首先一个人太年轻了,一定没有好东西,即使技巧很好,也会欠缺;其次那时候他还没有升华,郭敬明还没有堕落,他们的定位都是校园畅销书作家。这个群体比较让我觉得没有掏钱买的必要,围观就可以了。现在好了,时间是检验性别的唯一标准,郭敬明成了脸上涂满化妆品文章里都是形容词的妖怪,韩寒成为了极少数思考着奔波着写作着的意见领袖。他们俩明显阴阳相异,男女有别。而且,韩寒已经快要30而立,不算年轻了。他不再是叛逆少年,也从来不是什么粪青。他思考的时候有脑子,这很重要;说话的时候一针见血,这倒是次要的。
《1988》讲一个人开着一辆叫1988的破车,几天几夜地走国道,去接那个帮他组装1988的朋友。期间他遇上了一个怀孕的妓女,吃了一些牛肉面,听了一些各自的段子,脑海里漂浮了关于童年的回忆。有那么几个地方让人惊讶,说明这部公路片其实是有情节设计的;每一页基本都很好笑,是幽默,不是搞笑。不是郭德纲那种包袱,是马三立那样平平淡淡的叙述。我很喜欢这书,因为第一它不长,一下午就看完了;第二它说大白话,还有一些小姐们的术语,没有形容词也不文邹邹;第三它是个公路片,国道上的柴油味,停车吃面时的小摊贩,这场景我熟悉;第四它展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和痛苦困境和寻找过程,深有同感深得我心。
故事的末尾他到海边去撒骨灰。我刚刚想说这个场景矫情,就被接下来的一句话打败了:我马上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么傻X的一件事,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
许多人想和世界谈谈,但世界不跟我们谈。于是还坚持想谈的人就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就回去了。少数人还想跟世界谈,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他们要么开着1988上路,要么已经上了足够的路现在大隐于市,要么寄希望于山的那边不是山,海的那边不是海,而是另一个新世界,奔向新大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