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圣道儒释道传统文化妙善净土专题

备忘要录之五

2019-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莲

(一)印光大师开示愚狂二病2019.08.23.

凡夫的狂妄、愚痴二病表现在哪里?如何对治?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贻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们都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西莲感恩群分享

(二)视频解说2019.08.18.

“十”为圆满之义,佛说十法界,即是无量法界。

十法界依正庄严,然则皆是梦幻泡影!

我们人道,亦非例外,也是“梦里明明有人道,觉后空空无大千”。(此地是借用,《永嘉大师证道歌》的原句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佛言万法之幻,几乎人人会说,真信者却寥寥无几。这段视频真实地记录了“人”与物之间没有质碍,没有障碍!

十法界圆融在一起,互不妨碍,正显我们的自性本心的绝妙之处!

那么,障碍是怎么来的?佛告五蕴!人与物的障碍是色蕴。色蕴上的障碍佛在《楞严经》把它称为“同分妄见”,就是业力相同的人共同的一种虚妄的觉受。

人与物的障碍,即色蕴之因。色蕴是我们无始劫形成的一种妄想,叫做“坚固的妄想”!

佛在《楞严经》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破除五蕴,先从色蕴开始。

——西莲感恩群分享

(三)净土诗偈楹联精选2019.08.18.

一句弥陀念到底,六道轮回没有你;

一句弥陀念到底,找回自性本来你;

一句弥陀念到底,宝池莲花化生你;

一句弥陀念到底,诸佛赞叹都欢喜。

——净土诗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净土诗

上联

我念佛不绝于耳归心似箭

下联

佛念我无有间断望眼欲穿

横批

念佛回家

——念佛楹联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永明大师《四料简》节要

横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狐疑;

尘垢未除求解脱,一心信愿念弥陀;

临终正念分明去,三朝七日预知时;

既生净土常闻法,何愁不得悟心机。

——慈照宗主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偈

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

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偈

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偈

应当发愿愿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 , 故乡风月有谁争!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偈

一句佛号信得深,愿得切,念得专,成佛有余,还求什么?还修什么?[微笑]

——西莲感恩群分享

(四)补往三偈及回复群主二偈

1、补往三偈

其一(2019.03.31.)

一心三藏成佛路,自力圆成劫步入;

净土巧借自他力,当生妙转菩提树。

其二(2019.04.05.)

无始识乱主,梦醒心做主;

一灯除劫暗,度尽诸厄苦!

其三(2019.08.07.)

怜生密藏一灵源,法轮常转不知返;

胎迷恒忘三途苦,教我如何不潸然!

2、回复群主二偈2019.08.19.

其一

名称视作空中华,未符迫己渐到家;

如使名声已无我,再次超越全利他。

其二

莫说教诲谈互助,携手同倡西方路;

佛叹我辈真佛子,引友殷勤莲台步。

——西莲感恩群分享

(五)群友分享联想祖师开示2019.08.19.

听风、听雨、听虫鸣,返朴归真听无声;

观山、观水、观繁华,洗尽铅华观自在。

这是桃姑姑师兄头几天在亲民总群所做的分享。

这段分享就是让我们时时不忘止观,念念提起观照。

就是净土法门,仍然不能离开止观,正如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

——西莲感恩群分享

(六)见性的难点2019.08.22.

1、太过抽象

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一切不是,一切皆成,成之皆幻,唯一存在。

2、空能现有

性本空寂,却能现有,有是幻有,本来没有,无中生有,奇哉妙哉,信难登天!众生无始劫来,为何执幻为实?——我们的心波变化太快了,心念生灭的速度简直无法想象。

《菩萨处胎经》告诉我们:“举手弹指之倾,三十二亿百千念。”电影成相速率是每秒跳转24个格,我们看画面就如同真的一样,那弹指之间三十二亿百千念的生灭,靠肉眼我们如何能看出假来!

因此,佛法难信,难入正解,难进实修,难得见性。

3、知见立知

众生迷惑,边见丛生,知见立知,无明永续。

性体绝待,非从外觅,唯一独存,故难见性。

4、非关言文

真性妙理,非关言语,非关文字,即使佛口,绝难触及。见性之日,不由学得,非为思量,终是会成。

5、非根藏根

见性非眼,绝不离眼;见性非耳,绝不离耳;……见性非根,不离六根。

佛在《楞严经》点醒我们:“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6、神会默契

性体本空,无所在处,无所不在,遍周法界。法性湛然,因果俨然,空而能觉,觉而本空。

由此可见,见性明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神会默契,直下承担,保任成就。

7、知持穿透

这个题目,有下三义:

一是知道。通过听经闻法,彻了见性的内涵,并且见到。

二是保持。有人虽已见性,但对此并不在意,轻慢放弃,可惜可叹。故悟后起修保任非常重要。

三是穿透。明心以后,始初对真性忽有非有,似见非见。这时就要加强定力,紧抓不舍,直至穿透它,彻见它。

其实,“见性”一词仍是假名安立。难道众生就不见性吗?如果众生佛性不在,就是死人一个。

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只是迷而不觉。我们知道,真性不动为空,随缘现相为有,空和有皆是真性的一体两面。二乘抓空不放,落于偏空,不愿度生;凡夫握有不舍,忘失本心,生死相续。所以,二乘偏空,不能见性;凡夫着有,不能见性。

由此可见,凡夫成佛,一念之间!无人点拨,不起正信,见性难矣。

8、功不唐捐

对于一个修行者,必须脚踏实地,真修实干。否则,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欺苦果,悔之晚矣。

对于一个说法者,更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欺己犹可,欺人天谴。自欺欺人,害人害己: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懂;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

能说能行,功不唐捐: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大彻大悟。

从“见性难点”这些语言诱导中,步入正觉之路,找到契会点,见性的春天还会远吗?

(七)给莲友的回复2019.08.23.

心住娑婆,难离娑婆;心在极乐,当下极乐;凡心死尽,道心方生。

佛即心,心即佛。学佛根本——改心!心即行,行即心,把心改成佛心,不仅六道没有你,就是十法界也没有你,你在一真法界,你在极乐世界!

什么是佛心?因地简言无住生心,果地简言智慧慈悲。

因地修行展开来说,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这样的心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带着这样的心念佛,想不往生都不可能,因果使然,必生极乐!

——西莲感恩群分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佛法僧三宝

感恩一切善知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备忘录(五)
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