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金属货币向纸制货币的演变历程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丢失的可爱兔

文艺复兴时期我们接触最多的是艺术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曾大量涌现出各种风格的艺术大师。

但真正促使西方文化从中世纪“黑暗时代”获得再生的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在这段时期中货币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贝页出品的货币文化史系列从书之《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正是以此时期的货币及经济的发展为起点,深度剖析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1400-1700年,提及货币首先想到的是大量流通的铸币,而非正处在萌芽时期的纸币。

这一时期西方的经济贸易繁荣,并逐渐开抬向全世界市场发展,但能够在全国通行的铸币通常是金质或银质,人们可以依靠币面上的标识印记来确认硬币的质量。

由于铸币的不统一,此时期的硬币逐渐出现了伪币泛滥的情况,甚至是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为了增加王室财政收入,带头贬低铸币价值。

那些被切割、掺假的硬币则成为此时人们对货币的不信任和不确定重要导火索。

如果被“贬值”,被切割过的,或伪造的硬币仍然可以流通,那么货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伪币泛滥让整个欧洲遭遇信任危机,如果整体铸币质量下降,某国货币汇率必会爆低,同时铸币的贬值也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只不过随着货币价值在人们心中逐渐模糊,反而催生出其他的交易模式。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英国处于长期内战,铸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银行业务上,通过存款、借出、放贷促进货币的流通。

于是,不必携带大量贵金属即可实现交易的票据应运而生,而中世纪的人也经常用汇票来规避高利贷行为的法律。

信贷体系的产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欧洲一些国家经常出现硬币短缺的情况,它可以代替小额面值硬币的应用,人们只需将欠款记录到分类账目中,定期结算即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彻底进入了纸币萌芽阶段,储蓄性银行和纸币的出现大幅提升了经济的发展以及货币的流通。

我们可以从此节点看到欧洲各国所用的储蓄制度便是由当时的货币发展转化而成。

直到18世纪初,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境内的纸币流通越过了金属形式的货币,纸币才真正地完成了由金属货币到纸制货币的演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