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用韵(下):唐朝新式古风,转韵有什么特点?
前言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唐朝古体诗的用韵,大致分三类:本韵、通韵、转韵。前文说了本韵、通韵,本文说一下转韵。
唐朝时,很多古风转韵非常随意,类似于唐以前的古诗,这种可以看作唐人仿古的古风。
但是也有一些唐朝的古风,会在距离和声调上有些讲究。这类古风,其实算是一种新的诗体了。王力先生说:可称作新式的古风。
一、促起与促收式
在一首诗起头或者结尾的地方,用同韵的两个韵脚,是诗人有意为之。
1、促起式
促起式,前短后长。
例如杜甫的三吏之一的《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这首诗的前2句押韵:草、道,后面转韵:如、余、胡、逾、都。
前两句押一个韵,连续2个韵脚,所以称之为短韵。后面转韵后,除了如、余,开始有了白脚(不押韵的尾字),气息不再短促,为长韵。
2、促收式
促收式,前长后短。前面舒展,后两句急促。
王力先生经过统计,结论是促收式大多出现在七言古风里,例如杜甫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前六句一组押韵,为长韵。后两句转韵,两句一组押一个韵。
促收式吟诵起来有遒劲的感觉,杜甫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一共七首,都是在后两句转韵,用促收式结尾,大家找来吟诵一下,可以体会到这种感觉。
二、长韵与短韵
前面说促起与促收式时,提到了转韵诗中的长韵与短韵现象。长韵押韵时,连续用了很多同韵的韵脚。短韵两句一组,连续押两个韵脚。
短韵连续押韵,没有白脚,所以气息急促。
王力先生特意举例了一首短韵为主的转韵古风,就是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1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2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3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4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5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6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7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8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押了8组韵。其中只有后四句有白脚,是四句一组押韵。前面7组都是短韵,两句一组押韵,两句之后马上转韵 。
前七组连续用短韵,气息急促,所以到后4句阔为长韵,舒缓气息结尾。
三、平仄韵的互换
1、有规律的平仄换韵
从上面举例的3首诗可以看出,这三首都存在平仄两种韵。
特别是《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平仄韵有规律的递换。单数组,押仄韵;双数组,押平韵。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其一》,第一组长韵,押仄韵【纸】:美、耳、里、死。第2组短韵,押平韵【灰】:哀、来。
而《潼关吏》只有2组韵,第一组短韵,押仄韵【皓】:草、道;第2组长韵押平韵,【鱼】:如、余,【虞】:胡、逾、都。注意【鱼】部、【虞】部是邻韵通押,不是换韵。
2、无规律的平仄换韵
以上这三首诗的平仄换韵,是有规律的。但是也有很多古风,平仄换韵是很随意的,没有什么规律。
平韵后面接平韵,如果不是本韵或者邻韵通押,就是平平之间的换韵了。例如李白的《妾薄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1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2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3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4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这首诗有4组韵,第1、2组,是仄韵换平韵:玉换疏;第3、4组,平韵换仄韵:流换草;
但是第2、3组是平韵换平韵:车换收。
以仄换仄当然也有,不再举例了。
结束语
喜欢诗词的朋友知道,五言诗流行很早,例如汉朝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古诗等等,所以五言古风上有所承,有迹可仿。
唐以前的古风,大多不转韵,所以唐朝五言古风同样转韵较少。
七言诗的流行伴随着格律化的成熟,难免受到近体诗的影响,所以新式古风大多是七言古诗。
王力先生总结说,转韵诗在唐以前极少,唐以后盛行。但是唐朝五言转韵少,七言或者杂言转韵多。
中唐以前的七古,大多是转韵诗,这也是新式古风的特点。中唐以后,韩愈等人喜欢作一韵到底的古风,所以不转韵的七古,才渐渐多了起来。
@老街味道
古体诗的用韵(上):本韵和通韵,与词韵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