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培训班的效果,还是孩子自身成长的结果!
最近筷儿弟弟跳绳进阶了!
在此以前,他跳绳是属于能跳,但不连贯的状态,一分钟断断续续、别别扭扭地,能跳四十到五十个。前几天,筷儿班上要搞元旦活动,老师让每个孩子录一段自己表演的视频,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跳绳,说自己有进步,我还不当回事儿。结果录的时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他突然就能连贯跳了,一分钟居然能跳90几个,虽然跟其他小朋友还是差距很大,但对他来说,进步已经翻倍了。
筷儿平时也没跳绳,在学校虽然也有跳绳时间,但老师看不过来那么多人儿,以他的性格肯定是浑水摸鱼的那一个,唯一固定跳且有质量的就是每周一节的羽毛球课,教练会抽空给他们计时跳。几节课没来看他,他突然就进步了。我觉得羽毛球班肯定是提供了平台的,但我并不认为每星期一次,每次十多分钟的跳绳练习能起到关键作用,关键因素应该是年龄增长了,综合能力提升了,那跳绳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突然想到了爸爸的奥数班。爸爸每次给孩子们上课时间是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时间跟外面奥数班的时间差不多,而且是一对二,每节课能彻底讲通讲透一两道题,就很不错了,还不保证孩子们能理解能融会贯通,也就是讲完的题会做,换一个类似的题不一定会。
这是爸爸教奥数的亲身感受,在一对二的情况下,效率都这么低,那些一二年级在外面大班上奥数的孩子,效率就更低了。如果是花了大价钱,又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学,那性价比,就可想而知了。
究其根本愿意,是孩子太小,理解题意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了,再加上思考,一道题磨磨蹭蹭的大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如果换成大一点的孩子,理解能力跟思维能力都会更强一点,效率就要高得多了。所以,为什么有种说法是三年级再开始学奥数,很好理解,年纪越小,效率越低,还不一定有收获,毫无性价比。
作为亲身体验教奥数的当事人,爸爸说,三年级前,应该都不会送孩子出去学奥数了,四五年级应该是最好的时期,到时候再考虑,此前,自己在家小打小闹一下,就够了。
当然,我们隔壁姐姐跟楼上辰辰的姐姐,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楷模,但她们家长的经验还是早点学为好。前几天听辰辰婆婆说开年就要送辰辰去学习类的培训班了,可能也要按照姐姐的模板来“塑造”弟弟了,人家也都是经验之谈。只能说,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听取别人的经验,同时找到适合自己方法吧。就像哪一年的高考作文题考到的《红楼梦》中宝玉为大观园题字一样,考点就是“借鉴,但不盲从,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回到主题,培训班的作用我觉得是有的,但也只是提供平台的作用,要达到好的效果,最关键因素还是得靠孩子自身能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