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技术带来的无眠
昨晚,在新的学习里,学习了一种全新的技法—虽然在现有的名词里,没有词语能表达,到我觉得我应该给它命个名,命名为“套钩”。之所以称之为套钩,是因为这个技法是一层加一层的钩,这样就使得单股线变得结实而挺拔,有了超乎竹编的硬度,却是带着棉质般的温暖。所选用的材料就是“布条线”,纯棉的触感,结实的观感,完美组合。
新技法如上图所示,一层一层单钩短针出来的错落有致的新形象。
昨晚练手新技法的同时,也知道了“内引拔”的应用,在大型钩织里常用到的能解决记圈和接口的完美技术。学会了内引拔,再也不用担心让别人看得出钩针留下的痕迹及每圈里的结束开始。
我开始回想在使用双重钩,我称之为“一套”的时候的这个大作品,发现这个作品的唯一缺憾就是当时没有学会“内引拔”。我错误地指导了我家大龙,造成了他的错误呈现。假如用好“套钩”与“内引拔”,那么在接下来的作品呈现里应该都是第一幅图中那样挺拔直立的形象,现在看来未免显得作品有些软塌,但这是大龙同志和我合作的第一个作品,所以还是不拆了吧,为了这个清晨起来纠结了半天,不拆也是成长的一种见证,毕竟没有什么事是一次性就能轻易成功的,保留过程见证也能在技法的锻炼里变得更加娴熟而自信。
最近处在学习里,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呈现的作品也是如此之多。于是试着去排序,这个排序可能就会参照朋友圈里有的朋友的疑问,东西那么多,家里放得开吗?还好的事,我觉得要想做好手工这件事儿,需要的就是会“整理”,会“收纳”。
整理好“旧物”,才会有底气和精力去呈现“新作品”。旧物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家,然后在不知不觉里,又学会了画各种图纸,收纳整理图纸。实际上,各种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我们试着去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构成世界的思考。大的整理,出来一个家,家的整体设计布局;小的整理,出来的就是一个个的架子,多重架子的整理组合,呈现出来的立体几何的多重叠加,伴随着各色物品色彩的搭配,数学、美学在无形中完成了生活哲学的重任。
当然,上述的叨叨目前实现的只有部分我那些架子图纸,而我那大的房子,那个收纳漂亮的“大家”,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需要的就是时间。时间投入下,一个个既视感项目就会呈现。
需要的是时间。越来越感慨,在生活的面包和思想之间,时间的越发可贵。在生活这所“大学校”里,每天需要学习的技能太多,而时间又似乎太少,总是不够用。比如我在同步学习的“计算机思维技术”(在工作中尝到甜头和苦头后,恶补中),从基本语言结构到逻辑分析,每一项都需要学习与实践,可最近的工作忙就会让各种学习陷入一种停滞胶着的状态。
看来,人终究是需要“闲下来”才能进步的。在闲下来时候,才会给我们的大脑和手更多去学习,总结,思考的时间。而这种闲,带来的惬意与成就也不是简单只有面包美食能带来的轻松畅快。
有时候,我挺不喜欢那些将各种技艺进行分类的人,什么时候手工就成了“落后”象征?编程就成了“先进”技术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越来越需要的是什么?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传统手工与先进编程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在立体呈现和思维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已。
比如,都是模块搭建,比如都是逻辑分析,比如都需要心中的一个作品崇拜,并为了这个目标而经历曲折的复杂的过程。在这种过程里,技术呈现形式不同,基础模块相同,目标相同,怎么就有了高低之分呢?
传统的“偏见”会导致更多人越来越多的趋向于追赶时代“潮流”,编程的广告铺天盖地,孩子们借此“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感受字符带来的喜悦,却忘记了我们除了大脑,还需要双手,双眼,双耳来告知这个世界,没有这些外部信息的组成,只有大脑的空想,出来的“程序”会美丽吗?
传统技艺技法的学习,我们会手脑并用,通过外部世界的构建,在接下来的大脑思考学习中,才会更加简单地去构建蓝图。空想里是无法出来新世界的,新世界的构成一定是基于对于传统现实世界的充分认识,在结构科学里充分认知基础上的。
万物同理,无一特殊。当我们学会用审视的目光来看待我们当下做的每一件事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件事儿都有她的道理,值得细思揣摩,而每一次的学习与进步带来的将会是新的视界,打开新的局面。
我们在这个世界禹禹前行,从丰富在外到内心自信里找到一个自我与真我,心明了,万物清晰…
本来想写的是技法的思考,写得跑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