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文学创作正史/野史集锦

悠悠岁月 (101 )

2021-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曹会镇

                                   第十二章  入社  (二)

陈清水回到了驻地,他没有忘记岳母交代的事情,他叫来了周大有简单交代了一下工作,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他就起床了,草草换了一身衣服便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到了中午他就来到老家,见到母亲他把这次回来的原因告诉了她。李昌云说:“亲家多年没回家了,肯定会想念子女的,你就不要磨蹭了,赶紧租辆毛驴车今天就带着晓丽回娘家。”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去叫晓丽一声去,让她不要再忙活了,赶紧换好衣服跟我走。”陈清水说。

陈清水很快来到街上租了一架毛驴车,然后陪着妻子 当天就回到滨湖镇。   

董晓丽回到家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父亲,她一下扑到父亲怀里大哭起来。董父也陪着女儿落了一会儿眼泪。爷俩哭了一会儿,董父把女儿推开,然后拉着她的手说:“孩子,别哭啦。你爸不是好好地回来了吗?尽管少了一条腿,可命保住了,人回到家里了,已算是很好了。你不知道吧?战场上有多少人都不如我呀,一场战斗他们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再也起不来了,那才叫可怜!他们有的才十几岁呀!更为可惜的是,许多老战士在外拼命十几年,一次家都没有回过,最后却战死沙场,永远与亲人阴阳两隔。我应该是最最幸运的了,能活着回来与家人团聚,这是万福呀!”

“是呀,父亲是幸运的,你复员回家了,从此我们一家就团圆了!”董晓丽说。

“是呀,团圆是团圆了,可将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困难了。你出嫁了,我残废了,你爷爷年老了,你弟弟不成气候,全家就剩下你妈一个人顶着,家里还种着几亩地,生活怎么办?这是件大事儿,叫人犯愁呀。虽说你爷爷身体很硬朗,还能下地干点活,可毕竟年岁大了也不能天天下地去干吧?我是指望不上了,废人一个,不用人照顾就很不错了。”

陈清水说:“叔,这不是事,有我和晓丽在不用发愁,大不了我俩两头跑就是了。”

“那不是办法,你公务在身,不自由;晓丽离我们这里又那么远,更不方便,将来再有了孩子,就是走一趟娘家都不随便,更别说来照顾我们了?到时真遇到困难我可以请求政府帮助。”董父说。

董晓丽听后笑了笑说:“请哪家政府帮助?政府领导就在眼前,他本来就有义务照顾我们这些烈军属的,还用着向谁反映?”

董父说:“这话说得不对,那可不行,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淆。清水代表的是公,我们家的事是私。我们是党员,不能假公济私,清水就是当领导也不能随便给予我们家照顾,我们也不能这样做,要向政府要照顾必须走正当渠道,要光明正大的。”

陈清水说:“好了,不说这些了,眼下还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到有了困难再说。真到急用人的时候大不了我这个镇长不当了,回家照顾你们两边的老人。刚才说了,这边就婶子一人支撑这个家,那边晓丽有了孩子,花花一出嫁,也只剩我妈一人,我看我真的要回家了。再说了,我现在是不少操心,薪水没多少,工资全靠镇上的微薄收入维持,收入多了就多发几个工资,收入少了就少发几个工资,收入跟不上就不发工资。自己养活自己还可以,要养家就捉襟见肘了。”

董大叔说:“这是暂时的,国家刚刚成立,没有多余的钱发基层工资。再加现在还在打仗,抗美援朝需要很大的财力物力,政府负担重得很,还无力顾及工作人员的薪水问题,等到战争一结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工资的事国家会考虑的。”

“这个我知道,我也能理解。我的意思是咱们两家的现实困难很快就会呈现出来,我必须提前做好打算。”陈清水说。

“困难再大也不能辞职,有难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就像我,还有什么用?从部队退下来就是闲人一个,无所事事。你还年轻,大有作为,国家以后会一步一步好起来的,等到战争一结束国家就会全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到那时咱们的困难国家就有能力解决了。”董叔说。

陈清水说:“现在都是单干,个人顾个人,很少有人顾及困难户。如果我们国家能像苏联那样走集体化道路,我们这样的家庭就不犯难了,最起码土地不用我们自己耕种了,有集体统一管理。老百姓各尽所能,人人都会被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没有劳力的家庭也能吃上饭,那多好呀!”

董晓丽睁大眼睛惊奇地问:“还有这事?那太好了!”

“有呀,苏联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了,老百姓的生活好得很!”陈清水说。

董晓丽父亲说:“我们中国也很快会走苏联的道路,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他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学。苏联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有了很成熟的经验,我们会跟着走的,很快,用不几年。”

董晓丽说:“我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老百姓都能过上舒心的日子。”

这时董婶走过来说:“晓丽,让他们爷几个说话,我们娘俩准备饭去。”

“好的,妈!”董晓丽说完麻利地走进厨房开始忙活。

妈妈问女儿:“闺女,打算在家住几天呀?”

“住不几天,我家里的事情太多,有猪有牛,人少忙不过来。我婆婆还经常忙村里的事,往往大半天都不回家,指望小姑子一个人根本不行。按说我爸多年没回家了我应该陪他老人家多过一段时间,可家里的事情不允许呀,我在这里住的时间长了家里一定会乱套,因此住不几天。”

“随你吧,愿过几天过几天。”董晓丽妈妈说。

娘俩很快做好了饭,董晓丽把饭端到饭桌上,然后与陈清水一起把父亲搀扶到椅子上坐好,一家人便围在一张桌子上吃起饭来。

这次董晓丽回家只在娘家过了三天,由于挂念家里的牲畜第四天一早便起身回家了。

(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