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鐵生:再讀莫元伯《遊七星巖道中作》

再讀莫元伯《遊七星巖道中作》
作品原文:
避暑尋幽壑,偏從暑裏行,
始知清靜境,都自寸心生。
路繞溪田曲,林開石壁橫,
故人攜榼至,倚樹出吟聲。
作者簡介:
莫元伯,高要金渡水邊人,字臺可,號善齋,又號癯山。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舉人,官番禺訓導,事親至孝。性灑落,平易近人。内實剛介不苟,講學數十年,弟子至二千多人。及卒,私謐孝友先生,同治三年祀郡鄉賢祠,受後人香火供奉,著有《讀史扼要》、《四書史政》、《柏香書屋詩鈔》等。

作品簡評:
此詩不是寫遊七星巖,而是寫遊七星巖道中所感所見,寫得很灑脫。首聯寫游巖時的時間是炎天暑令,本來遊巖是為了尋找一個幽靜地方來避避暑、消消熱。而下句語出奇特。“偏從暑裏行”,路上烈日如焚,驕陽似火,本為避暑,而偏偏從暑裏步行,為什麽呢?”“洋洋乎,志在高山”也,不能不如此。頷聯承得很自然,接得很緊湊。“始知清靜境,都自寸心生”這是佛家語,作者善於借禪語為詩語,用禪意來表達詩意。外界事物,一切皆空,甚麽都從心所欲,從心所生,心中有物,外界自然有物,心中無物,外界自然無物。詩人認為“心靜自然涼”,為了尋幽,何必怕熱呢?結果詩人大步向前行,眼前所見都是如詩如畫的美境,所以頸聯寫岀眼前所見。星巖未到,但奇觀飽覽,美不勝收。“路繞溪田曲”,這是近境,“林開石壁横”,這是遠境,過去入巖,都是踏著彎彎曲曲的小石路,兩旁都是萬頃農田,人行道中,盤繞著青綠农田,一路農家美境,古意盎然。“林開石璧橫”,透過一片叢林,樹林盡處,巍峨石壁,便橫到眼前,要尋找的七星巖仙境便到了,多麽高興啊!結尾不寫遊巖,忽然見到故人相約而至,攜著酒器,在巖前樹旁濃陰樹下,已等候多時了。故人相見,多高興啊!所以“倚樹出吟聲”,仍然歸結到道中所見,這時見人更比見物高興,這樣結尾,極具韻味,把最平常極平實的事物,寫得飽含詩意,是很不客易的事。非是大手筆,絕不會有如此意境有如此奇語。所以詩人的這支筆,是攝取奇觀妙境的攝像槍。是提煉語言的洪爐,是刺奸鋤惡的利劍,是發掘詩海珍的鉅斧,是開發形象思維的鎖鑰,是遨遊空間尋找精神財富的翅膀,杜甫早就發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豪言壯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