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的欲望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照相机先生

“我必须承认,每次我想要探索某观念,总会情不自禁去创造随机序列。这么多年来,借由蒙特·卡罗发生器,如果不参考未实现的结果,我无法看懂那些已经实现的结果。我把这叫做‘在历史条件下求和’-summing under histories”,这个名词借用自物理学家费曼探讨量子力学时的说法。“

这就是一个聚焦被探讨的话题——随机性是否可以必然的找到规律,过去的归纳是否真的可以真正解释未来?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可以解释宇宙的发展?

在不可知论为底层的世界上,新的世界观的企业家统领这个时代。

任正非——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

巴菲特——模糊的正确,精准的失败。

张一鸣——app工厂,基于算法随机生长。

包括王兴、王峥,这一代的创新者都擅长用底层理论跨界打劫。

恰恰因为它们对于算法的依赖,对于不可知论世界观底层的推演,完美了绕开了人的干扰来做决策,而通过对于本质的思考,构筑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但是一切是否真的会被模型化?这种结构化思维的欲望其实是映射我们大脑内的结构变化——建立更加精准精确的模型链接方式。

如果我们接受不可知论的世界观,那么模型也会蜕变成为一种“概率工具”,而不是一种确定性工具,这也是很多人用模型的误区。

框架大致正确,测试充满活力。或许是最好的模型使用向度。

——照相机先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