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疗愈的进程与层次
昨晚我的“心灵自由”写作营搭挡小霞写了一篇有关我的文章,读她的文章非常触动我的一点是她也觉得我的书写非常细致,给人有点啰嗦的感觉。以前也有同学跟我提过这个问题,她们都感觉我的某些文章太琐碎了,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我自己也有这个体会,同样一件事情可能会在不同的文章里重复提到,同样的心境也会描述很多次。
不过仔细想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情绪起伏、反反复复的,我只不过是把它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有些问题不是假装看不见就不存在,它就是这个样子,真实地存在着。当然对于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来说,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不记录下来看起来就不着痕迹,但是它们一定会存在个人的身体和记忆里,对自己和别人肯定会带来隐性的影响。
这一年多来的公开书写,让我感受到了疗愈书写其实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只要自己愿意敞开心扉,内在就会有一股力量带着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深层疗愈,这种力量甚至是自己不可控制的。现在回头去看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走过的历程,可以分为好几个不同的层次。
峤的随手拍01 用一双批判的眼睛看世界
当我还是以受害者的角色来看待世界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就充满了抱怨,看别人不顺眼,也理解不了很多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理解不了他人的某些看起来不合规范的言行,更是无法读懂各种现象背后的信息。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不高兴、不幸福都是别人导致的。感觉世界是充满危险和黑暗的,到处都充满着负能量。
在乎他人的眼光,总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达到要求的时候沾沾自喜,失意的时候充满自卑,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与美好。
02 懂得很多道理,心里却充满了委屈
慢慢地摆脱了受害者的心态,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内心的情绪没有被释放掉,心中有个声音不停地讲故事,渴望被别人倾听和理解。伤心难过的时时候试图用大道理去说服自己,但是效果很差。这个阶段大概就是“为什么你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吧。
03 转换看世界的角度,学习对自己负责
对我来说这种转换发生得比较突然,我感觉像是发生在婆家的人烧婆婆的遗物时,他们把那个旧的我也一起烧掉了,仿佛那一刻有什么东西在生命里苏醒了过来。很多过去想不通的事情从那以后开始想通了、懂得了、理解了。从此能够以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待生命中发生的事情,能够比较中立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不再试着跟自己讲道理,允许情绪的自然流动,也尊重别人的行为。不再关心外界发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各种新闻事件。
峤的随手拍04 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
从我开始写微信公众号,最先进入头脑的大量故事就是过去那些困扰我很多年的痛苦经历,它们自成完整的故事,头脑里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向我诉说,我成了一个记录者,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拥有一种超脱事件本身的眼光,能带着觉察去观察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同时身心又似乎能回到事件发生的时候,有时写到动情处,心情起伏很大,有时也会哭泣流泪。
在这种书写的过程中自然的疗愈也就发生了,好像过去那些被扭曲的东西都得到“平反昭雪”了。当我把往事都安置好了,感觉那个杂乱的心灵空间开始变得有了一定的整洁与秩序。记得在2016年底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说经过几个月的梳理,我感觉自己心灵花园里的杂草、乱石都被清理掉了,以后的书写就是在花园里面栽花种草了。
05 放下评判,成为生命的观察者
随着梳理的深入和阅读的扩展,我慢慢地懂得了世界上的一切都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立场。放下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后,我发现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自由。与自身的情反应也开始保持一定的距离,能用一种看起来比较淡漠的角度来看待绝大部分的事情。
我开始懂得了要爱自己,慢慢学习放下对自己批判,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像是有另外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所有的喜怒哀乐,心里基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甚至开始明白自己做的很多梦是什么意思了。心里遇到困难时,开始回到自身找原因,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相信有能力引领自己成长。
06 打破生命的束缚,生出智慧的火花与慈悲之心
头脑变得安静,没有那么多倾诉的愿望,变得比较轻松自在,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心灵变得更加地自由,愿意接受生命不同的可能性,相信奇迹的存在,心中更加充满了感恩。
慢慢地打破内在的束缚,身体和心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身体更加地健康与轻盈。兴趣爱好变得广泛,好奇心慢慢地回来。犯了错误也比较少自责,同时也不太苛责别人。
智慧的火花慢慢地生出来,心态比较超脱,比较淡定。对别人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慢慢有能力去包容那些过去曾经无法接纳的事情,愿意允许一切如是。
峤的随手拍当然我总结的这些层次并不是绝对的,这些层次也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在同一篇文章里,不同层次的状态可能会交替出现。人的心情总是起起伏伏的,我也一样有时心境清明,有时又陷入糊涂。有时心情愉悦,有时又情绪低落,我想这也是一个正常人的生命常态,没有谁是绝对地睿智,也没有谁经常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