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的特使——晏阳初
著名的美国《读者文摘》杂志(Reader’s Digest),在1943年11月,用大量篇幅刊登署名文章《中国教师的特使——晏阳初》。
晏阳初何许人也?从四川巴中走出来的巴山之子,1890年10月26日生于巴中,1990年1月17日逝于纽约。
1982年,在纽约寓所自1921年5月回到过阔别8年的故里,住了六周以后,晏阳初就再也没有回过巴中。他是“世界公民”,被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1921年回巴中90多年前,曾经进行过一场声势浩大的“除文盲,作新民”,系统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定县实验”。
为何是定县呢?缘起于一本书名叫《翟城村志》的书。这本书引起了晏阳初的兴趣。
翟城村位于河北定县的东部,以米姓人口居多。清末,乡绅米鉴三科举不中,返乡后发誓不再参加科举,并严令子弟也不准涉足。米鉴三出资在翟城村全力倡办国民学校、半日学校、女子学校,成绩斐然。米鉴三的儿子米廸刚,从日本游学归来后,继承发展父业,创造自给公所、自治讲习所、通俗演讲所、图书馆、爱国会等。被定县标为“模范村”。后因不能长期维持而告失败。米廸刚愤而移居北京,自此精神颓废。
晏阳初了解后,立即赶往米家拜访。晏阳初口才好、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不愧是美国总统塔夫脱的高徒。一番话,使得这次见面,十分圆满。
塔夫脱(William H. Taft,1857.9-1930.3),美国第27任总统(任期:1909--1913),卸任后到母校耶鲁大学政治系任法学教授。晏阳初1916-1918在耶鲁大学读书时,选了塔夫脱讲美国宪法的课。
晏阳初当时说:“我们想选择一个县,在农民兄弟中开展平民识字教育的实验,但我们并不以此为满足,最终想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对农村进行全面的建设。我们将集中人力、物力投入这个县境内,工作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将这个县建设成20世纪中国所需要的模范村、典型村,然后把它的经验推广到全国,推动全国的农村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1926年10月,几个穿着蓝布长衫的人来到定县翟城村,他们是傅宝琛(1893-1984,美国康奈尔大学乡村教育学博士)、冯锐(1897-1936,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刘拓(美国衣阿华大学博士),他们找到当时的村长米老吉,拿出米迪刚从北京写的介绍信,与米老吉相商: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想在翟城村做平民教育与农场试验,希望得到村里的支持。
米老吉早就对晏阳初与平教会有所耳闻,加之有米迪刚的介绍,于是同意拿出村西头的40亩地、一口井,供平教会使用。
这样,平教会随即在定县设立办事处。
为了获取村民信任,晏阳初还亲自在翟城村国民小学任教一年。
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要展开大干,需要资金支持。而当时正值北伐战争之际,欲求国内资助,希望渺茫,于是晏阳初把希望寄托在海外。恰好这时,接到耶鲁大学通知,授予他文学硕士荣誉学位(此学位在之前只有富兰克林被授予过)。
于是,晏阳初到了美国。
1928年6月20日,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接受了学位证书。
其后,他又撰写了《为中国作新民》一文,刊载于《耶鲁评论》,介绍了平民教育的起源,在中国各地推行的经过,以及这一运动的真正意义。
晏阳初又被邀在美国全国教育会演讲,各大学校长、各教育厅长及部分中学校长共12000人出席。演讲完后,几位大学校长又要求与他谈话,详细了解中国平民教育的情况。
通过这次活动,晏阳初促成了“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美国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成立宣言中指出:“晏阳初为中国平民教育募捐,不是求美国人怜惜,乃是请他们合作;不是找恩人,而是觅同志。”
晏阳初本次在美国共募集50万美金,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10万美金。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一世(1839—1937),在19世纪末叶,以垄断石油生产及运输工具,即铁路,发了大财,成为美国首富。
洛克菲勒二世(1874—1960),与晏阳初早前认识,曾邀请晏阳初去他家在北方的一个别墅度假,与他的子女一起打网球(晏阳初的网球打得不错)。洛克菲勒二世是独生子,负责家族慈善事业。他1928年给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区捐了十万美元,是募捐目标五十万美元的五分之一。
洛克菲勒二世一共有六个子女(一个女儿和五个儿子),他们就是洛克菲勒三世。这几个兄弟与晏阳初关系较好的是第二个儿子纳尔逊(Nelson Rockefeller ,1908—1979),和最小的弟弟大卫(David Rockefeller, 1915-)。
以后洛克菲勒家族通过几个不同的基金会,不断资助晏阳初的工作。
经过几年在定县的准备工作,晏阳初与平教会的全体人员及其家属,于1929年的秋天,全部来到定县。总部设在定县县城内的考棚——宋代建成的贡院(科举考试的场所)。
在晏阳初精神和行动的感召下,众多的留学归来的博士与国内知名学者、青年知识分子,拖家带口,离开都市走向农村,来到穷乡僻壤,进行大规模的、整体的农村改造的实验工作。实验前后坚持近十年之久,希望探索一条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道路,这在当时也被称为 “博士下乡”运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实践了“回到农村”、“回到民间”的口号。
20世纪30年代在定县这一实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中外参观、学习者,一时间大江南北兴起了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热潮,各地的实验点有几百处之多。
参观学习的人里,有一位后来大名鼎鼎的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7-1972)。这位先生早年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就读,但是没有毕业,就去纽约炒股票,赚了不少钱。在1928年美国股票大跌以前,他就把股票都卖掉了,去周游世界。那年他来到中国就居住下了,一直待到1941年。
1933年斯诺移居北京,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去河北定县参观了晏阳初的工作回来后,在美国《纽约星期日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题为《唤醒中国的民众》一文,高度赞扬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验工作。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会见了很多中国共产党的高层,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1937年在伦敦出版了《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报告那次访问的详情,就此一举成名。他1942年离开了中国回到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1960,1964, 1970)去新中国访问。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 Nixon ,1913-1994)有意和新中国建交,派人和斯诺谈话,并请他去牵线。1972年尼克松去北京进行历史性访问前夕,斯诺就去世了,未能见到中美正式建交。斯诺的夫人遵照遗愿,将他一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1933年,平教会曾编印了一本《定县的实验》,1934年把它译成英文,在海外广为流传,因此,晏阳初的思想和实验走出了国门、传播到世界。
《定县实验》中文版、英文版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的无文盲县;1920年代晏阳初引入的良种棉花、苹果、白杨等作物和引入培育的良种鸡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1949年民国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1933年,日军占领山海关,继而策动“华北特殊化”。外患风声异常吃紧,平教及乡建运动自然举步维艰。平教会决定南迁,向华中、华西扩展。
1936年6月开始,平教会总会机关逐步迁往长沙。定县则留作华北农村协进会的基地。
迁往长沙的平教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说服湖南省主席何健,由平教会在衡山办起了实验县。后来,又在新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支持下,组织农民抗战教育团。
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战时首都的责任。
1938年6月12号,武汉会战爆发。这是抗战初期,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坚持最久、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武汉会战一结束,长沙从后方变成前方。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在长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中国军队取得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谢扶雅(1892-1991,当代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毕业,曾任平教会主任秘书)认为,“长沙的三次大捷是平教总会在湖南训练民众的影响与效果”。长沙的“农民抗战教育团”、衡阳等地的地方行政干部学校,是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因为长沙战事不断,平教会总部机关撤至战时首都——重庆。
晏阳初与许多热心人士如卢作孚(1893.4.14-1952.2.8,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张治中(1890-1969,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政治部部长)等,共同策划,拟筹备一所正规的、全国性的培养乡村改造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
1939年10月,暂时兼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蒋介石,指定璧山县为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中心,选在璧山来凤驿。
私立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于1940年10月28日开学,晏阳初任院长。校址在重庆西北的北碚歇马场的大磨滩。学校占地500余亩,另有60公里外的合川县乡绅捐地100亩。1946年8月,经当时的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中国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20世纪40年代,乡建院学生在大磨滩瀑布1940年底,晏阳初一家来到北碚歇马场,住进白鹤林的“冯家洋房”。这套三层楼的洋房,是当地富豪冯敬敷于1930年所造,晏阳初的一家住在一楼。
晏阳初与许雅丽(1895-1980)育有三儿二女。1940年代,除小儿子外,全部到美国留学。两个留学的儿子在大学毕业后,于1951年都回到了新中国。两个女儿一直在美国。
1943年春,民国政府委派晏阳初等专家出访美国,去意是利用他们在国内外的声誉,以个人身份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介绍中国抗战情况。
晏阳初这一次访美,历时三年多,直到1946年4月才回国。这期间认识的几个著名人士,对晏阳初的平教和乡建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晏阳初极富成效地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施行平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改革,1943年在纽约举行的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集会上,被西半球各国数百所高等学术机构,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伟人”,和他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科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哲学家杜威、汽车大王福特、卡通画家迪士尼等9人。
这一荣誉使晏阳初成为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家。
晏阳初获得的表扬状称:“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的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的人民,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的辛劳果实。”
获奖后的晏阳初,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将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的经验和成就撰书向全世界作介绍。
1943年7月,晏阳初与美国著名作家J.P.麦克维(J.P.McEvoy)合作进行撰述工作。晏阳初口述平教会在战前战时的工作与心得,由J.P.麦克维将其记录并写成书。两人讨论后,决定书名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平民教育实用手册》。
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1941年1月6日致国会的咨文中,关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的表述和逻辑,晏阳初从一个中国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应该增加第五个人人都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freedom from ignorance)。
J.P.麦克维将该书的提纲写成富于激情的文章,于1943年11月发表于《读者文摘》。文章名就是本文开头的:《中国教师的特使——晏阳初》。当时,《读者文摘》每期发行1000多万份。
1944年,晏阳初撰写了《中国战后是否民主》一文,发表于当年《生活》杂志7月号。
《读者文摘》创始人华莱士(Dewitt Wallace ,1889-1981)读了晏阳初的文章后,特邀他与公司的高级人员会聚,让他介绍中国的情况。鉴于中国被日军封锁,缺乏读物,华莱士决定特别编印15000册中文版《读者文摘》赠送中国。
华莱士夫妇(Dewitt Wallace ,1889-1981;Lila Acheson Wallace,1889-1984),在1922年独资创办了《读者文摘》。杂志的内容是精选全国在其他报纸或杂志已经发表的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章,把它们简化摘要登出来,介绍給广大群众。这个杂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风行全美国,成了销路最广的杂志,以后并出版了其他文字的版本,散布到全球。他们二人就成了出版界的巨人,在政治上也有举重轻重的影响。
华莱士夫妇在这年认识了晏阳初之后,很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他们认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和他们要推动的大众教育是异曲同工,所以对晏阳初的工作非常赞同,在经济和宣扬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终身不渝。
晏阳初在美国活动期间,往来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演讲拜访非常忙碌。获得世界伟人的殊荣,令晏阳初意外和惊喜,无形中增加了他在美国说话的地位和份量。
美国的新闻业异常发达。一有大事发生,随即可以令人无法想象的速度传播。
赛珍珠女士就是一位保持着新闻敏感度、对中国十分了解的美国文化人,她当时任“东西方协会”(The 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主席。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6.26-1973.3.6),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年凭借此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赛珍珠创办“东西方联合会”,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在纽约哥白尼纪念大会后,赛珍珠意识到晏阳初会有更广泛的影响,便立即以“东西方联合会”主席的名义,邀请他给中国留学生和纽约市民作关于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演讲。
赛珍珠对晏阳初进行了多次访谈,以对话的形式写成《告语人民》(Tell The People)一书,该书叙述晏阳初25年来献身于中国平教乡建工作的经过。
《告语人民》于1945年3月首次发行英文版,半月内即售罄。
这个时候,正当联合国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前夕,各国政府要员和民间要人已经陆续来到美国,商讨战后建设的事情。该书的问世,为世界各国提示了一个关于建设世界和平的新原则和新观念。
在印度的乡村工作者中间,将晏阳初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把《告语人民》奉为拯救乡村的“圣经”。联合国组织也参照它制定世界范围的基本教育计划。
赛珍珠认为,晏阳初 “他的祖国没有充分应用他的才能。或许这世界将会认识他并且充分应用他”。确如所料,晏阳初被许多国家邀请去指导乡村改造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经赛珍珠等人提议,曾成立的“中国平民教育美国合作委员会”格局太小,决定重新组成一个“平民教育运动美中委员会”。
晏阳初在美国的朋友很多,在各方面帮助他,出力最多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William O. Douglas,1898-1990)。
道格拉斯在美国西部一个小城长大,家道贫寒,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法律学位后,又先后在纽约几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最后在耶鲁大学做法学教授。1933年美国经济大恐慌时候,民主党开明的罗斯福总统请他出来主持经济改革,由他建议并协助制订了很多管制银行的法案。1939年罗斯福总统推荐他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那是个终身职位,所以他在大法官的任上做了三十六年又两百零九天,是美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大法官。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30-1945.4.12),史称“小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超过两届(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罗斯福在第四届任期,做了八十二天就去世了。
杜鲁门(1884-1972)就由副总统升为总统,成为了第33任美国总统(任期:1945年至1953年)。总统杜鲁门与大法官道格拉斯相处得很融洽。
1944年,道格拉斯认识了晏阳初,非常赞赏晏阳初的工作,两人成了好友。他对晏阳初在美国的活动,多方面给予帮助。美国国会通过的援华法案,规定有百分之十交给晏阳初做乡村工作,就是由道格拉斯极力推动的。
1945年2月,经宋子文夫人介绍,晏阳初拜访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爱兰娜(Anna Eleanor Roosevelt ,1884-196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福总统因为在三十九岁时(1921年)就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所以总统夫人就代他到各地访问,调查民间疾苦,鼓励战时情绪,极受民众爱护。
在1950年代,罗斯福夫人也是晏阳初在美国平教会的理事。
1948年4月1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援华法案。该法案中特列“晏阳初条款”,指定经济援助总额4.2亿美元中拨付5%-10%作中国农村战后复兴专用。并由美中政府联合组织一个委员会(中方3人,美方2人),即“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简称“农复会”)管理这笔经费的使用。
民国政府委任晏阳初、蒋梦麟等三人为中方委员。
1949年10月20日,“农复会”在台北举行会议,晏阳初由重庆飞往台北参加会议。一周后,取道香港飞往美国,就美援及“农复会”前途问题与美国政界及民间人士交换意见。
1949年11月30日午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重庆正式宣告解放。
1950年1月,“平民教育运动美中委员会”在纽约召开会议,晏阳初在会上提出援助落后地区的建议。
1951年初,组成“国际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任主席。华莱士夫妇、赛珍珠、道格拉斯、罗斯福夫人等,都是国际平教会理事。
国际平教会会议,中间戴帽子者为赛珍珠1958年12月,为满足第三世界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所需的领袖人才,晏阳初在国际平教会的会议中提出建立“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计划,获与会者支持。
1960年10月20日,菲律宾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经批准立案,晏阳初任首届院长。
1966年1月20日,国际平教会更名为晏氏乡村改造促进会。晏阳初先生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
1967年5月2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第一期校舍建成,各国代表1500人参加落成典礼。晏阳初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使命》为题发表讲话。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妇出席典礼并授予晏阳初“金星勋章”。
晏阳初晚年的主要的事业是做好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工作。这项工作,晏阳初自始至终都悉心呵护。从1958年12月他提出计划大纲开始,到1990年他去世,这个学院都是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的中心。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战区华工营为中国劳工进行识字扫盲教育算起,直到1990年1月 在美国逝世,晏阳初为中国和世界的劳苦大众服务长达70余年,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而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军管会在1950年下令取缔了晏阳初所创建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封闭了他为乡村建设培养高级人才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一些历史教科书上甚至把他当作“帝国主义豢养的买办文人”而长久地加以批判和讨伐。认为他的‘平民教育’理论,“及他们所创办的教育事业,都是麻痹农民革命意识的一种手段,都是为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服务的。”,对他的世界影响有意识地“选择了遗忘”。
结果是,当晏阳初继续在一些国家推行在中国创造的“定县实验”成果,为改变贫困国家农民的生存境地而胼手胝足地奔走呼号时,当他在国际上继续赢得极高评价时,他的名字和事迹在他的祖国却鲜为人知。
这种状况直至20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有所改变。
1985年9月,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之邀,晏阳初回到阔别36年的祖国参观访问和探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切接见了晏阳初,高度赞扬了他过去70年来为中国和世界的农村发展做出的巨大成就。
邓颖超接见晏阳初及两个女儿1986年7月11日,中共重庆市委常委会上,审议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校史研究会的报告之后,决定以在《重庆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的方式,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平反,恢复名誉。
2000年, 在世纪转换之际,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核批准,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百年人物”大型文献系列片30集。 所选人物中,教育家只有蔡元培和晏阳初两人。40分钟的《晏阳初,1930》专题片,对晏阳初的一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肯定。
其后,又有《我们的土地——胶片里的乡土中国·乡建十年》和《晏阳初》两部纪录片相继播出。
“实事求是地研究、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同时宣传、继承、弘扬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这些都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宋恩荣老师语)。
今天,是第34个教师节!
教师节里,人们不应该忘记他——中国教师的特使:晏先生!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日
二当家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