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猫的剽悍江湖写作营

他本是忠臣之后,却投靠敌国,引兵杀来······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叶塞尼娅

“有仇必报,有恩必还”,影视剧中的人物说起这句话时总是豪气干云,好人用这句话证明自己是个情义英雄,恶人用这句话为自己的罪恶贴金,于是这短短的八个字也变成了诸多狗血故事的开始。

在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恩仇故事恐怕要数伍子胥了。本来报恩是个温暖励志的行为,可是当一个人沉溺于仇恨,他的感激也会给别人带来灾难。当时的伍子胥身负家仇国恨,人见杀人,佛见杀佛,最终沦为了复仇的奴隶。

来自网络

春秋时期,楚平王为太子纳妃,听闻新娘绝色,私自取之,为太子另纳新妇,太傅伍奢为此进谏,被楚平王一怒杀之。伍子胥悄悄逃走,立志要为父报仇。他一路上巧妙的避开楚兵的围追堵截,几度死里逃生。

在江口,伍子胥故意把鞋袜脱在江边,造成投江自杀的假象,以迷惑追兵。他来到宋国,想借兵报仇,可惜宋国内乱,只好逃走。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陈国的昭关,本想从昭关直往吴国,可是关卡检查严密,伍子胥竟然愁得一夜白头,幸好杏坛隐士东皋公派人假扮伍子胥,真的伍子胥才得以混乱逃脱。

公道自在人心,伍子胥一路上不断得到帮助,在鄂渚江边有渔翁仗义相救,在溧阳有浣洗衣服的女子怜而供食,当伍子胥过于小心的请他们保守秘密时,渔翁和女子均自杀明志,伍子胥深为痛悔。

伍子胥利用吴国王室的内部矛盾,推荐专诸刺杀了王僚,扶持吴王阖闾即位,又结交勇士要离刺杀了王僚之子庆忌,为阖闾解决了后患之忧,举荐孙武赶跑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彼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不解恨,排干湖水,找到其坟茔,掘墓鞭尸。楚国故友申包胥为此大怒,伍子胥傲然说:“我年事已高,毋需顾忌世俗言论和礼仪(我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彼时伍子胥五十三岁,正是知天命之年,他却戗戮尸首,这种违背人性,忤逆天理的事情,只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的伍子胥才做的出。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里,大家感受到仇恨威力有多大了吧?它能让人忍辱负重,吹箫行乞;也会让人惊魂落魄,狡诈多疑,渔翁、浣女的含羞自杀就是伍子胥多疑的结果。仇恨能让人为了私怨杀戮无数,最后得偿所愿。可如果不适可而止,继续变本加厉的话,只怕天理循环,最终自食恶果。

伍子胥为了得到更多支持,收留了同被楚国驱逐的伯嚭,可惜他纵然智计过人,也没有想到伯嚭的贪财好色会是自己将来的最大祸患。伍子胥帮助吴国消灭了越国,可惜被同样怀有家仇国恨的范蠡、文种所设计。两人齐心合力,借伯嚭的诬陷,利用吴王夫差的昏庸,逼迫伍子胥自杀,他的头被悬挂在城门,身体被装在鸱夷(一种皮囊)沉入了钱塘江,吴国的肱骨之臣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伍子胥死后十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灭亡了吴国。

伍子胥为人性情刚毅,足智多谋,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可惜一生有三大污点:

其一,他为报私仇,引导吴军来攻打自己的祖国,残杀同胞,毫无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

其二,自古以来死者为尊,可伍子胥狂妄自大,竟然掘墓鞭尸,这种残忍暴戾的行为让众人心寒。

其三,用血腥暴力的手段操纵吴国政坛局势,自此大开“刺客乱政”之先河,成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极不安定的因素。

评价历史人物自古就有盖棺定论之说,关于伍子胥的是非功过还有很多说法:

他忍辱负重,仁孝过人,为父报仇不惜历尽千辛万苦。

他足智多谋,流亡各国,最终官至相国,得以报仇。

他慧眼识人,举荐的人都发挥了关键用处,为吴国的政局安定打下了基础。

他刻薄冷酷,渔翁、浣女被他猜疑而死,楚平王被他掘墓鞭尸。

他知恩图报,为渔翁之子而退兵,为故友申包胥而退兵。

他励精图治,在短短几年内使吴国战胜了最强的楚国,开始称霸于诸侯。

他投敌叛国,为一己之私而攻打自己的祖国

······

由此可见,伍子胥的确有“扛鼎拔山之勇,经天纬地之才”,可惜他为人自负,睚眦必报,以至于终身背负十字架,度过了偏执狂妄的一生。有关伍子胥的种种精彩,尤其是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戏剧中看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