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又生,或许很多人还不知这句诗的本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直不明白以前课本为何把这诗取名为《草》,且只节录前四句。这样一来,原诗没了意境,意思也全然不同。
单读前四句,容易诱导读者机械的联想草的顽强生命力,象征新生力量的不可战胜,阉割的目的或许更符合了宣扬正能量的需要吧。
这是首送别诗,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借草的枯荣,重生来比拟朋友感情的时深时浅,但绵绵不断绝,用法特别巧妙。
比起前四句,后面四句情景交融,更加有意境,送别的气氛很浓。
古道和荒城,是泛黄的,也是久远的,绵绵舞动的春草又一次给它们妆点上生机活力,离愁别绪融入其中,更有缠绵悱恻之感。从而又回到了开头的离离原上草,全诗形成了闭环,达到了回环反侧的效果。
据史料记载,白香山是十六岁写这首诗的,而且还是属于拟题习作,谈不上诗的有感而发,但却看得出歌以言志的意味。
既然是拟题习作,这个被送别之人便只是意象,可以具体某个朋友,也可以是一种追求或者追思。
白香山生活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天可汗的盛世已经不再,王朝的方方面面受到极大破坏,呈现出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景象。然而年轻的白香山并没有消极的情绪,反而有匡扶天下之志,这也符合了古代士大夫的的精神追求。
斗胆臆测白香山作此诗(特别是处于拟题习作),可能是借春草的生长规律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既然野火烧不尽春草的根,春风一到又能生长出来。那么王朝的根基人心还在,中兴何尝不可能?古道荒城披上绿装,有了生意盎然的迹象,即使被战争消磨掉锐气的有志之士也可以重新焕发出救亡图强的豪情。
送别,更是思念和呼唤,思念古仁人之心,呼唤力挽狂澜之志。而被送别之人,从荒城出发,寻着古道前行,那是年轻气盛的白香山希望才华能被赏识,有机会施展,实现建功立业抱负的自拟。
这么想来,或许更接近于诗歌的言志的一面,比单取前四句那种断文生意更接近于作者作诗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