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傅大斌

今天第一次跟昭君老师学《论语》,约定好的互相分享,今天就开始了。

说起孔子、老子这些人,相信炎黄子孙都不会陌生,两个人都是在讲道,如果说老子的思想接近于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那么孔子的思想可能更接近于人道,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自有其道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读经典也是为了修行。

1.自修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记得以前学习论语时,课本上对它的解释是: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复习。

但是现在又遇到了一个新的解释,就是不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内容不断练习,并内化。

我觉得这个解释肯定是能解释得通的,孔子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学术方面。

儒家经典之所以能深入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肯定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学术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它接近生活,能运用实践。

2.共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就是解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关系,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维系和处理的。

这就是一个共修的过程。虽然有时候朋友、同事突然的到来,会影响我们的本来制定的计划,但是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方面。

3.修行的结果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经过自己一生的自修与共修,我们就会慢慢的想清楚一些事情,慢慢的不再计较一些事情。

《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人生修行的一个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