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1:铁丝网和“什么叫拥有”。2:发电

2024-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成__北京

《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1:铁丝网和“什么叫拥有”

一个发明对*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关注的不是这个发明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它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常常是当时的人所不能预见的。

比如说,耕地用的犁,当时的人只是以为它解决了增加耕种效率的问题 —— 犁大概让在田间劳作的效率提高了七倍!犁,使得一个社会只要有20%的人口从事农业,就可以养活所有的人。

这意味着妇女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妇女可以专门在家里带孩子和操持家务 —— 而这又意味着两性分工的变化。

这意味着很多人可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 —— 而这又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以及专门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事实上东方和西方的各路“圣人”都是农业普及的产物。

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根本就不劳动,专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 而这又意味着阶级分化的产生。

这意味着人的主要食物从采集狩猎的丰富来源变成了耕种农业的单一来源 —— 而这又意味着人口激增,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下降了,连平均身高都下降了好几厘米。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这样,不管你的“初心”是什么,后来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而每一个变化,都会有它的“赢家”,和“输家”。

所以像这种历史发展动力学,君子不可不察。

1. 带刺铁丝网的发明,让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2. 没有铁丝网,那些所谓的“地”,根本就不是你的。如果你坚持不到铁丝网的成熟,一切的“地”都是泡影。

有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作用。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但他并没有像乔布斯那样动不动就“这改变了一切!”爱迪生低调地认为留声机大概可以作为一个听有声书的设备。

对像我这样的书呆子来说听有声书的确是个重要功能……但录音技术真正的用武之地,是音乐市场。因为有录音,广大普通人才能廉价地欣赏到音乐。因为有录音,才出现了面向大众的流行音乐。也因为有录音,整个音乐产业变成了胜者通吃的市场。

现在只有明星才能靠音乐赚钱 —— 赚很多很多钱 —— 但是稍微差一点的音乐人,可能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是新技术的受益者。有赢家,就有输家。

由此说来,一个新事物的“初心”是什么可能根本就不重要。它对时代的影响,它带来的社会变革,常常出人意料。从这个角度阅读历史,似乎是比什么“天下大势顺之者昌”的历史观更高级的趣味。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8月份出的这本新书《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Fifty Invention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就有这种高级趣味。

带刺的铁丝网。

就是这种铁丝网。它过去一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你可以用铁丝网把一个地方围起来,因为上面有刺儿,人和动物碰着就会被划伤。

这个简单东西对美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国运”级别的。

1.西部大开发

1862年,美国政府号召人民开发中西部地区,林肯总统弄了个“宅地法”。法案规定,只要你是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不论男女、哪怕是刚刚获得自由的奴隶也行,只要你到中西部地区去,就可以免费得到160英亩土地 —— 条件仅仅是住满五年,并且在这个土地上随便种点什么东西。160英亩相当于0.65平方公里 —— 这可是百分之百产权、你自己私有的土地!想想把这么大一块地传给子孙后代,到今天得值多少钱!

但老百姓对林肯给的这个好政策反应比较冷淡。当时普遍的观念,西部那些大片土地是公共的牧场,牛仔赶着牛群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你怎么私有化?如果我说这块土地是我家的,我在这儿种一片玉米,那放牧的牛群经过这里把庄稼踩坏了怎么办?

想要有踏实的“拥有感”,就得用围栏把自家的地给围起来才行。

当时的围栏都是用木头做,可是中西部到处都是大草原,根本没有几棵树。从东部运那么多木头过来得花多少钱?还有人尝试在土地周围种一些灌木做围栏,可是灌木需要很长的生长时间,也不太行。

到1870年的时候,农业部评估,如果不解决围栏的问题,宅地法案就等于没用。专利记录显示,一时之间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围栏。

直到1875年,带刺铁丝网才终于被发明出来了。商家还做了广告,说这个铁丝网“比空气还轻,比威士忌还强,比尘土还便宜”。有了这个铁丝网,你只要用打些木桩,木桩中间都用铁丝网连接,用不了多少木头,也用不了多少铁丝。而且测试表明,牛群确实越不过铁丝网,你就是赶着牛往网上撞都撞不过去。

结果是仅仅6年之内,全美国就已经销售出去26.3万英里的铁丝网,相当于绕地球十圈。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大草原被各家各户圈成了自己的土地。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可就有意思了。

2.大开发的输家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铁丝网,西部牛仔就很不喜欢。本来牛群是我家的,土地是大家的,我赶着一群牛哪里都可以去,现在这片地怎么就被你家围起来了呢?有时候天一下雨,牛群自己就会跑,牛真的会撞到铁丝网上。铁丝网上的刺儿就很容易把牛划伤,然后搞不好就会感染。因为铁丝网,死掉了很多牛。牛仔,是铁丝网的输家。

但最大的输家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他们心目中全天下的土地都是神赐予天下人的,游牧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现在突然来了一帮人把地就给围起来,可以说整个印第安部落的文明都被断绝了!

这合理吗?

3.土地凭什么可以私有化

17世纪的时候,英国就有很多土地被私有化了,贵族、特别是国王占有大片的土地。当时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问过跟我一样的问题:土地私有化合理吗?这片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你“生产”出来的,那凭什么就成了你的私有财产呢?

洛克问这个问题,可不是为了反对私有化,他是为了给私有化找一个理论支持。

洛克想到的理由,是劳动。洛克说,每个人自己的劳动显然就是他自己私有的,这没问题吧?好,那么现在有一块无主的土地,如果你通过劳动,对这块土地做了改进,这个土地上不就有了你的劳动了吗?你的劳动本来就是你的,而这个土地本来是无主的,那么 无主 + 劳动 = 有主,这块土地可以归你了。

洛克这个理论,当时正在殖民美洲的英国人太喜欢了。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美洲的土地上,可是你们只是放牧而已,你们没有对土地本身进行劳动改进啊!是我们在土地上种庄稼,是我们赋予了土地文明!所以你们不拥有美洲土地,我们拥有美洲土地。

印第安人对这场哲学讨论肯定也是有话要说的,但是他们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反正经济学家喜欢洛克的观点,私有化可以让土地获得“改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对有志于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美国老百姓来说,在哲学道义上,洛克的理论已经说了,谁第一个开发谁就应该是第一个拥有者。在法律上,宅地法案已经确认了你的权利。可是他们为什么不立即响应号召前往中西部圈地呢?

因为还有一个隐含的道理: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白人要是没有武力,光靠种地和哲学家的理论是不能从印第安人手里把地抢走的。老百姓要是没有铁丝网,联邦政府天高皇帝远的法案就是一纸空文。

这个道理美国老百姓明白,美国政府明白,印第安人当然也明白。但是,有些互联网烧钱公司可能不明白。

4.“我们要做伟大的公司”

大约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大家提供的都是免费的服务,给用户各种好处,而且大街小巷做了很多广告。当时一个风头正劲的公司的 CEO 讲了一番互联网公司的逻辑。

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就相当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期间的跑马圈地!我们用免费服务倒贴用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用户量,用户就是我们的地。你先不要问什么我怎么赚钱,只要我拥有这么大一片地,将来怎么可能不赚钱呢?我们就是要不计眼前小回报、大手笔投入,因为我们要做伟大的公司!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这么想的,至今也有很多公司这么想。可是回顾一下历史,美国真正的西部大开发中的圈地,并不是这么玩的。当时的人首先想到的可不是圈上多少地将来怎么升值,而是铁丝网。

如果用户是土地,那铁丝网是什么呢?

用户的使用黏性是个不太可靠的铁丝网。比如 Facebook,如果你的亲朋好友都在用,那你大概也只好用。所以 Facebook 做大了,别人想模仿它就很难了。但是用户黏性并不可靠,也许这一代人都用 Facebook,而下一代人不想跟自己父母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那怎么办呢?事实上 Facebook 对此是很警觉的。

技术数据是个可靠的铁丝网。比如 Google,它的搜索技术越来越厉害,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还在于多年积累的用户点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告诉搜索引擎各个网页的真正价值。没有这个积累,新开一家搜索引擎、就算你算法再厉害也不行。

声望也是个可靠的铁丝网。高水平学术期刊和著名大学都是好生意,他们不管收取多高的费用都有人买账,就是因为声望摆在那里。

但用户黏性、技术数据和声望都是需要积累的。要求的积累时间越长,就越可靠。公司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它们都起不到铁丝网的作用。没有铁丝网,那些所谓的“地”,根本就不是你的。如果你坚持不到铁丝网的成熟,一切的地都是泡影。

前面说的那家“伟大公司”,不久之后就被一个显然更伟大的公司收购了。域名还在,但所有业务都已经被停止。

所以现在像“共享单车”这种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唯一像互联网公司的地方就是爱圈地 —— 可是他们的铁丝网在哪里?

作为个人,也能从这个道理中有所收获: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就不要有什么妄念。

“铁丝网”,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文化符号,它让人想起封锁和暴力。但是谈论的少可不等于它不重要:赚钱生意的背后,都得有铁丝网才行。

2:发电机、护照和“系统”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公司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把决策权向基层下放;

2. 简化供应链;

3. 允许用户定制。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现在计算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很多年了,但是它似乎并没有改变我们所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比如说学校吧。每个老师都在使用计算机,学生的考试评分、学籍档案可能都是计算机管理,大学生还可以用计算机选课……但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跟几十年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们用同样的资源培养了更多、更优质的学生吗?

再想想公司,现在每个公司都在使用计算机,什么 PPT,Excel 和 Word 都是人人必会的标准配备……但是到底有多少公司的生产方式跟以前有显著区别呢?大概很多公司都是该干啥干啥,只不过把纸笔换成了计算机而已。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问题。1980年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经济学家注意到,尽管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美国普及了,但是美国的生产率没有什么显著的提高。美国当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竟然比大萧条那个时候都要慢。

所谓提高生产率,就是我投入同样多的人力物力,能不能带来更多的产出。

要一直等到2000年以后,“信息革命”带来的生产率进步才开始发生,而且仍然提高得很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增长没用吗?

想要理解这个道理,还是得以史为鉴。

1.爱迪生的困惑

爱迪生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了。1870年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0年代,他就已经把发电机在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城市给普及了,已经向公司和住家提供商品化的电力。与此同时,爱迪生还给你发明了电动机,各个工厂直接就可以用电力干活。电灯、发电机、电力、电动机,爱迪生给你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但是爱迪生很困惑。我什么都给你们搞好了,你们为什么不用呢?到1890年,美国工厂使用的动力之中,只有5%使的是电力—— 绝大部分工厂还在使用老土的蒸汽动力。甚至到1910年的时候,企业家新建工厂还是优先选择蒸汽动力。

蒸汽动力很不好用。每个工厂都必须有自己的蒸汽机,你需要庞大的厂房安置它,需要自己烧煤,工人得承受各种污染。因为不管干点什么都需要动力,蒸汽机一开起来就不能停,你得一直烧,还必须不停地给传动装置上润滑油。

电力就不一样了。你自己不用发电,直接从电网买电就行,清爽省心。电动机开关方便,用的时候打开,不用就可以关掉。更关键的是使用电动机的话,生产工具就可做的很小,干活更精确——这一点要是蒸汽机就不行了,小动力非常不划算,功率转换效率太低。

电力这么好,那工厂为什么还不赶紧用呢?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企业家还在像使用蒸汽机一样使用电动机 —— 只不过是把电动机接到原来蒸汽机那个位置上而已。他们根本不知道电动机的正确用法。

后世的经济学家评论说,要想发挥电力的优势,你工厂的整个生产架构和工人的生产方式都必须另起炉灶重新设计才行。你得让生产围绕“电力”这个核心运行。

首先,你要把生产工具小型化,动作更加灵活。其次,蒸汽时代的工厂是按照传动轴逻辑组织的,现在必须按照生产线逻辑重新组织。还有,你要给工人更大的自主权,让工人能做更复杂的事情。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电力就会大大提高你的生产效率。

但是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除了要有全新的思路之外,普及电力还需要另外两个硬条件才行。第一个硬条件是电力要变便宜,这完全是规模效应,用电的工厂越多电就会越便宜。

第二个硬条件是必须有很多高素质的工人。你得愿意在工人身上投资、给工人提供培训、给工人更高的工资。这个问题就不是发明家和资本家能解决的了 —— 这需要政府帮忙。哈福德说,另外一项重要发明在此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就是护照。

护照,也是哈福德这本书里五十个发明之一。

2.曾经有一个不用护照的时代

现在的人出国都得有护照。但是一百多年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19世纪的人出国旅行非常自由。中国劳工到美国打工不需要护照,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不需要护照,其他国家的人到中国来也不需要护照。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家之间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人们坐火车出国非常方便,但各国也是不看护照的,你基本上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甚至有一种感觉,全球化势不可挡,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四海一家不分彼此,世界已经迎来永久的和平!谁能想到居然就爆发了打得无比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结束之后,再也没有人做全球化的梦了,各国开始限制外国人进入自己的国家。1920年的“国联” —— 也就是现在“联合国”的前身 —— 开了个会,各国统一了护照标准,从此之后出国就都得看护照了。

护照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国工人进入美国没有那么容易了,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用人在“精”而不在“多”成为共识,工厂开始重视工人培训,这才有了大量技术工人,满足了工厂电气化的需求。

恰恰是从1920年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开始高速增长。现代经济学家研究当时的历史,说这个生产率增长,并不是因为1920年前后又发明了什么革命性的新技术 —— 真正的革命性技术就是爱迪生1880年代发明的电力!

你要等待成熟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系统。

3.系统

2000年以后,计算机才真正让生产率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有经济学家做了精细的研究,说即便是这时候,也不是所有公司都因为计算机而提高效率了 —— 那到底是哪些公司,因为计算机技术而获得了高效率呢?当然是那些围绕计算机技术重新组织生产方式的公司。

这意味着你得做到三点 ——

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把决策权向基层下放;

简化供应链;

允许用户定制。比如说,现在买辆特斯拉汽车,你就可以做各种定制,特斯拉可以做到每一辆车按都是按照顾客要求量身定做的。

新技术革命要求新的做法 —— 要不怎么叫“革命”呢。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还不够深,互联网到底会如何提高生产率,现在还不知道。

|由此得到

一件大事要想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才行。今天考察电力革命的历史,其中也是多种因素结合,才最终形成了一个大系统 ——

爱迪生得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

电力得足够便宜;

有高素质的工人;

你还得把整个生产方式围绕电力进行全面改变,真正以电力为核心去组织生产。

评论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这本书的一个重大观点就是,西方之所以在近代领先,本质上不是因为制度和文化上的原因,而是地理环境。以前《枪炮、细菌与钢铁》也讲地理环境,但是莫里斯这本书里有更多细节。

比如说,工业革命为什么是在英国发生的呢?当然你可以说英国有科学传统、有资本主义、有专利制度,但是莫里斯说,英国还有两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第一,英国有大量的煤。第二,英国工人的工资是整个欧洲最贵的。

你要知道,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效率非常低。要烧很多很多煤,才只能输出那么一点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煤很贵、人力又很便宜 —— 比如中国当时全国大概就只有远离工业区的山西有煤,而且人工还特别便宜 —— 那蒸汽机就根本没有商业价值。

人工贵,本来是英国的一个劣势,但是对发展蒸汽机来说,它反而成了英国的重大优势。这些条件完全是客观的限制,任你有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思想也没用。

做大事得有系统思维。很多事情不是你着急就能办成的,得有各个条件配合,系统才能变化。

爱迪生1870年代就已经发明了电灯,他想当场宣布电气化时代已经到来了,能行吗?系统要一直到1920年代才能完备 —— 整整用了50年的时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50年代发明的,一直到2000年才真正开始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也是过了50年。

你说我就是盼着革命赶紧发生,可是条件不具备,那怎么办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