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阶段解读(转载)
一、识字与写字目标
目标内容如下: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识字写字目标可以简化为下表,帮助理解和记忆: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行为结果
1、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认2500字、会写1600字。
1、硬笔、毛笔写正楷字;
2、写字姿势。
1、独立识字:借助拼音、字典(掌握查字典方法)
首先,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要求由第一学段的“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提高至“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认、会写汉字数量也由1600、800分别提高至2500、1600。
其次,在写字的教学环节时,除了一如既往的注意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之外,还对字体规范做了要求——由注意笔顺和汉字间架结构提高至要求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另外要使用毛笔临摹正楷。对于正楷字的练习,可以用字帖临摹的方式提高书写水平。
最后,识字能力由第一学段的“学习”提高至初步具有,另外,继续强调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
二、阅读目标
目标内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阅读目标可以简化为下表,帮助理解和记忆:
动机与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结果
文体
1、养成读书看报习惯;
2、背诵50篇,阅读≥40万字。
1、默读,略读;
2、理解词句,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复述作品。
3、句号、逗号、冒号、引号。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1、积累:课内课外的优美词句;
2、思考: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转化: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优秀诗文
首先,这一学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了要求,已经要培养学生将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同时这一阶段的阅读目标提升为背诵优秀诗文50(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其次,除了学会默读,三、四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习略读,这是为了提升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是需要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习锻炼的。第3、4、5条要求体现出了文学阅读的整体性:理解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能够复述出叙事性作品内容。
再次,诵读优秀诗文,领悟诗文大意,陶冶审美情趣;同时,在课内外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语段,并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同时,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又将阅读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最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老师要通过课文或者引导阅读方向来熏陶感染学生思想感情,促使其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喜怒哀乐。
如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先略读课文,知晓大意,再根据关键句“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和“她是我的朋友”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引导学生体会阮恒对朋友真挚的情感,培养真诚待人、乐于付出的情感价值观。
三、习作目标
目标内容: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习作目标可以简化为下表,帮助理解和记忆:
态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乐于写和分享;
2、自信。
1、写清楚;
2、会写书信、便条;
3、每学年习作16次。
1、观察周围世界;
2、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
3、使用标点,学习改错。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阶段的目标已经由写话提高至习作,说明此时学生已经需要能够写成一篇作文。
首先,在态度上,将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培养成为乐于用书面表达,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其次,通过观察世界,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修改写作错误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另外,要学会写简单的书信和便条,每学年课内习作不少于16次。
四、口语交际目标
目标内容: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新课标前言部分写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口语交际能力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无论识字阅读还是习作,最终要必须转化为口语表达中。相较于第一学段,这一学段要求除了要求学生会用普通话交谈并倾听外,更加侧重在对话中的互动性和生动性,具体表现在:能够就疑问而请教,就不同意见而商讨,清晰具体生动地讲述自己见闻、想法或故事。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以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转化为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复述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回答其他同学疑问的时候,不仅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培养学生就不同意见理性商讨和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目标内容: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除了阅读中的问题,对于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都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另外,提倡学生观察自然、社会,并用书面或口头(第一学段为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自己所思所得;提倡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并在这过程中学会合作,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