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

2023-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飞翔快乐

早上听到妈妈对我说的话,我感到愤怒。

愤怒完后,我开始了对“自我”思考。“自我”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你思考自己是谁,也就是意识中的自我,另一种是你的大脑如何看待自我,这两种是不一样的,占据主导地位的自我将决定我的行为。而想要搞清楚实质的自我,我就需要观察自己头脑里的想法,哪些是我自己接受的或者主动思考的,哪些是突然冒出来的。

最近我在阅读《洞见》一书,书的作者是罗伯特·卡特,对冥想一直深有研究,目前作者跟我讨论的课题是书的第八章—想法是如何思考的,他说想法是自己生成的,然后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当中。作者当然还讨论了想法如何生成的原理,想法和感觉之间的关系,之前还阐述了佛陀关于五蕴的定义和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在此复述没有必要,落实到我自己在个人上的反思,我认为所有人头脑中很多的想法,其实多是大脑自动生成,比如有社交恐惧的人,一听到同事说晚上聚餐,自然而然想到家里有很多家务事没有做,看完恐怖电影的观众,可能决定去人多的场合来获得安全感,等等,换句话说,你现在所下的决定,其实在你做思考之前大脑已经做了决定。

我今天突然意识到了一个新问题,也就是和妈妈对话感到愤怒之后。我一直以来都坚持时刻观察自己,在意识层面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否正确,大脑似乎也熟悉这一模式。不知不觉中,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这种想法只是在我面对某些情形下才冒出来并指导我的行为,它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优越感,一种在不安全感(更多的是自卑情结)土壤中滋生的安全感。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写日记,看一些书,即使是看一些短视频时我也能获取一些信息,并感触到我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思考的正确,但是目前生活中的状态未有大的改变,人际关系也未有大的突破,大脑在未获得外界积极回馈的情况下,开始自我寻求“自我”慰藉,它是怎么做的呢?

因为它清楚的知道“自己”长期坚持写日记和思考,它开始“故作聪明”,比如对说话的人,因为他想法和它不是一个频率,就拒绝沟通,对不了解的事物,喜欢居高临下来对待,这都是作为主人“我”最近突然表现出来的状态。

所以和妈妈对话中感到愤怒,我想这是我最近一直不知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处理外界问题的态度,我不再关心别人内心思考的,只想着这个人不值得去交流,如果和他人交流总是思考这个人能不能和“我”沟通,那么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