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范蠡知进退激流勇退,文种贪富贵饮剑身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
范蠡(lí)曾献策扶助越王二十多年,勾践复国后,上书请辞。勾践十分不解的问他:“你现在功高位尊,大事已平,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怎么说要走呢?”范蠡搪塞掩饰,没有正面回答勾践,勾践拗不过范蠡,于是范蠡便隐退了。
范蠡虽然没有当面对勾践说明请辞的理由,但是临走前曾留给同是勾践的谋臣文种一封信,这封信中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请辞而去的理由:“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只可与其共患难,难于其同安乐。此君主岂能轻信?”范蠡在临走前还惦记着老朋友文种(范蠡与文种的私交很好),还劝文种一起请辞隐退,但是文种不想逃,认为勾践并不是这样,自己还能享受富贵。
范蠡见文种并不听自己的劝告,无奈只能只身逃离,范蠡带着家人(民间传说可能带着西施一起走的哦0.0)和一些简易日常用品和细软从海路逃到齐国。
范蠡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再创家业。范蠡戮力耕作,兼营各种副业,再加上他的聪明头脑,很快便富甲一方。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邻,他的贤明能干很快就被齐人赏识,齐王都听说了他的才能,拜他为相。他忧心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若还不走,凶险怕是马上就会降临。”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菏泽定陶区),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范蠡以经商为业,赚取利润。出于范蠡超群的经商策略,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号称“陶朱公”。
镜头一转,我们看看没有走的文种命运如何:范蠡隐退后,文种见勾践胜利后开始日夜享乐,再加上看了范蠡留下的信,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就向勾践进谗言说:“文种倨功自傲,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谋反.......”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寡人出了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寡人只用其中的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四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四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于是文种就悔恨的自刎而死。
其实早在勾践伐吴的时候,吴王曾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二人,信中写道:“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可能这个时候,范蠡就已经想了功成身退的念头了吧。范蠡隐退的实施(跑路),到后来的成就“商圣”,吴王夫差可能也起了一定作用,虽然文种看了信没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