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9天《权修第三》篇第7段

2023-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管子》学习第19天《权修第三》篇第7段

原文阅读

        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妇言人事,则赏罚不信;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上好诈谋闲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

字词注释

[1]商贾:商人。古代把游走做买卖的称为商,把在商铺售货的称为贾,所谓行商坐贾。《周礼·天官·冢宰》郑玄注曰:“行曰商,处曰贾。”

[2]货财上流:指将行贿受贿带入上层。意思是因贿赂风行而使财富流向朝廷和官吏手中。

[3]妇言人事,则赏罚不信:妇言人事,当作“妇人言事”。古人认为妇女参与政治是非法的,会带来政治祸害。

[4]安难:安于患难,甘冒危难。

[5]死节:死于名节,为国献身。

[6]肃:严肃,整肃。

[7]度量不审:法规制度不明确。度量,指国家制定的各种规范和度量衡。

[8]衣服无等:服制没有等级差别。衣,指衣服。服,指衣服上的各种装饰,如玉器等。

[9]凌节:超越规范,逾越规矩。凌,超越,逾越。

[10]诈谋闲欺:搞阴谋诡计,玩弄骗术。闲,防范。一说“闲”是“间”的本字,离间、背离之意。在此有钩心斗角的意思。

[11]赋敛竞得:争相征收苛捐杂税。

[12]偷壹:苟且偷取一时之快慰,而不从长远去打算。

[13]务本事:指致力于农业生产。

[14]君国:君临一国,统治一国。壹民:使民一致。

[15]宗庙社稷:代称王室、国家。指国家政权。宗庙,指帝王国君祭祀祖宗的处所。社稷,指帝王祭祝的土神和谷神。古人用社稷指代国家政权。

译文参考

        做买卖的商贾在朝中掌权,就会使财货贿赂流往上层;妇人参与政事,赏功罚过就毫无信用可言;男女没有界限,民众就不懂得廉耻。在财货上流、富足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赏罚没有信用,老百姓又不懂得廉耻的情况下,而希望百姓能为国家忍受困苦、甘冒危难,士兵能够为国捐躯、勇守死节,那是不可能的。朝廷不加以整肃,贵贱无别,长幼不分,制度规矩不明确,衣服佩戴没有等级,君臣上下都超越应守的规范,若这样还想让百姓遵从君主,安守法令,那是办不到的。君主好搞阴谋欺诈,臣下和百官就会横征暴敛,役使民众只贪图眼前利益或偷取一时之快慰,致使百姓增怨生恨,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民众亲近君主,那是办不到的。拥有土地而不注重农业生产,治理国家而不能使民众统一和服从,在这种情况下,还指望国家不发生危难、不走向灭亡,那是不可能的。

核心内容解读

      《管子》在国家治理中重视商业,强调商人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管仲也意识到,商人的谋利行为与利己思想有可能损害公共经济的运行,因而主张约束商人的社会影响力与公共经济参与度。

      他指出,“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上好诈谋间欺,臣下赋敛竞得,使民偷壹,则百姓疾怨,而求下之亲上,不可得也。”如果商贾这样的人群较多地参与管理阶层,对其他人员的品行造成侵蚀,这种自私风气会侵扰上下。也就是说,因为商人在朝中掌权,资本会逐步影响、控制政治,进而导致权钱交易。因此,他也反对贫富严重分化,因为资本腐蚀社会,加重人剥削人,会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的失衡。他的这个思想很有可能对儒家学说的义利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段中重要的观点还有“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农”根植于“土”,“土”生产了“粮”,农业是为“政治”之首务,农业的根本是粮食问题。

        这一点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今天仍然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是全球最大的产粮国,粮食生产在经过12年连年增产后,这几年一直稳定在6.2亿吨左右。世界著名经济学家D.盖尔·约翰逊对中国的土地和粮食给予了特别关注,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土地和粮食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全球。

      约翰逊提出过著名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结论是:当然是中国人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将完全自给自足。如果中国真的大量进口粮食,也并不会引发灾难。在“农业会威胁中国的经济发展吗”的命题之下,约翰逊的见解是:“实际上,农业不仅没有威胁经济增长,恰恰相反,在过去的15年间,农民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数据和评述的基本意思是:今天,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已然成为全球化的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政教关系以“法治”替代“神治”(上)

        春秋战国政教关系的特点是从“神治”逐渐走向“人治”,但是“人治”亦有多种,“法治”即是其中之一。如慎到说:“法非自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慎子逸文》)慎到是目前留下著作最早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的这个观点,给法家的政教关系思想一个明确的定位。

      法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地下长出来的,而是发自人间,彻底否定了神为人立法的可能性。正如美国汉学家D.布迪(Derk.Bodde)所指出的,在中国从没有任何人曾经暗示过,任何成文法,哪怕是最好的成文法是由神创造的。其后的法家代表人物,基本都坚持了这一思想路线,以“法治”替代“神治”。

          法家主张依法治代替神治,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天道自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关于“天”的认识,主要分成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两大派,而法家都属于后者。法家的鼻祖管仲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子·形势》)在他的眼中,天已经不再是威严的至上神,而是春夏秋冬规律运行的自然界。慎到说:“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天虽不忧人之暗,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百姓准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慎子·威德》)

          这里,已经明显可以看到道家天道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天和地都属于自然界,不会直接干涉人类社会的治乱贫富。天有天的运行规则,人有人的社会法则,两不相关。故人类的圣人应当效法天地,实行无为而治。商鞅说:“天地设而民生之”(《商君书·算地》),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天地才有民生。韩非说“天有大命,人有大命”(《韩非子·扬权》),“大命”就是“大道”,天有自己运行的大道,人也有自己活动的大道,两者不可混淆。他又说:“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韩非子·功名》),即使是人类社会中的圣贤,也不能做违反自然的事情,使冬天长出麦穗来。

        上述这些思想,实际上否定了三代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将人类社会治乱兴衰的原因,从彼岸转向了人间。如商鞅说:“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商君书·壹言》)国之治乱,全在于是否实行法治。所以圣人治国,不效法古代的神权天命,不因循今日的现状,唯在于观察民心而立法。(上)

参考资料

《黄河文明四千年:华夏时空变迁与公共经济逻辑》,宋丙涛;张庭;潘美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上、下卷)》,张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乡土社会的人类学视野》,彭兆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