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身边的“小大人”
周末跟几个朋友相约聚餐。
早早地就来到餐厅。餐厅里已经高朋满座。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还是比较适合聊天的。
在等朋友到来时候,旁边一桌人的笑声传了过来,我不由地关注了一下。原来是几个80后的男男女女,带着应该是各自家的娃来吃饭吧。笑声来自于那几个小娃娃。
“我在班上是个语文课代表,每次都帮老师交作业,改作业。”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说。
“你们是怎么选的课代表呀”,一个抱着娃娃的妈妈问小男孩。
“我妈找老师送礼呀”小男孩毫不顾忌地说出了内幕。
旁边的妈妈立刻纠正说:“我每次到开学时候,会给他们班主任一些购物卡,觉得天天老师挺辛苦的,顺便让老师多照顾照顾他”
另一个打扮的比较时尚的妈妈说:“是呀,现在都是这样的。遇到节假日,家长们都给老师们表示表示,你不表示表示,老师不照顾你家孩子。”
“妈妈,我们班雅琪昨天刚给老师送了盒茶叶,说是她爸从福建买来的。”旁边一个小女孩接着说。“我下周也给老师拿一盒咱们家的茶叶吧”
………
我听了感觉太不可思议了。这些家长都把社会上的人情世故毫不保留地都给孩子们暴露了,
当孩子被动地接受了家长教授的讨好老师的妙方时,孩子们会单纯地认为,只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师或是对自己有益的人高兴就行,其他都是不重要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不择手段。
年级尚小的孩子,怎么能过早地接触成人的处事原则。这就好比是催熟的水果,回头一定是带着青涩味道的。
他们还在继续聊天,孩子们继续在听着父母们的谈话。不时地听到大人逗孩子的话。
“你在班上有女朋友吗”一个妈妈问男孩。“有两个女孩都喜欢我”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喜欢吗,但是依然会说别人喜欢自己。
大人在旁边笑:“情种一个,回头你妈不愁你找不到女朋友了”
男孩说:“我同学跟我说,还有一个女孩也喜欢我呢”
大家大笑不止。
孩子说的喜欢可能跟大人认为的喜欢不是一个意思。其实,现在好多成年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喜欢。更何况是孩子呢?他们只是在模仿,电视,电影,手机里的对白。“我喜欢你”,“我爱你”等等。
让我也突然想到了有一个段子,说是幼儿园里两个孩子,男孩子对女孩子说:“我亲过你了,你就会怀孕了,你生孩子了,我们三个人一起上幼儿园”。
好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世界被成年人给提前占领了。
打开电视,随处都是专治男女不孕不育的广告,生孩子找***医院等等,电视剧里大尺度的男女接吻画面,让孩子如何正常接受呢?
成人的世界很精彩,成人的世界也无奈,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等他们有了成熟的心智、相当的分辨力再加入成人世界也不迟。那就请成人们还给孩子一个童真的世界吧!让孩子们露出灿烂天真的笑脸,让孩子的心像泉水一样清凉、透彻。不要过早地给孩子定义喜欢对象,让孩子有正确的审美观。
朋友们陆续到来了,我把刚才听到的对话简单地跟朋友们说了说。一个自学心理学的朋友说:“这些家长都在培养‘小大人’。这样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习惯把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贯穿给孩子,其实孩子是有样学样的”
“最近抖音小视频不是特别火,有些家长为了获赞,把孩子当道具,就是为了博人们的眼球。给孩子画上很浓的妆,穿上露肩,露肚皮的衣服,让孩子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吸引人的装扮。慢慢地,小孩子就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也会对比别人的形象。如果别的小朋友没有穿漂亮衣服,他们就会嘲笑对方。
还有一个小视频,是一个孩子在录视频时候,把母亲在换衣服,直接来个现场直播。这个责任又怪谁呢?”
“‘小大人’现象也会导致孩子早熟,熬夜也会导致早熟。现在生活条件高了,有的女孩10岁之前就有例假了,这样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小大人”现象并非一天两天或是某种因素能促成的,而是长时间受多方面的刺激形成的。这里面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单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对孩子过高要求会使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往大人堆里推,或者家长的过分鼓励、孩子对自己成长过高的期待,这些都会强化他们对成人言行举止的模仿。这样孩子很容易吸收到成人世界中不真、不善、不美的东西。
排查你身边的“小大人”,让孩子开心,快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大人不要总关注孩子的学习,特长,应该多用孩子的思想来想问题。面对孩子不能接受的成人思维,不要强压给孩子,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他们需要一种不同于成人的施展,一切跨越阶段的期盼只会给孩子以危害。
借用法国伟大教育家卢梭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扰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排查我们身边的“小大人”,让孩子享受他独有不多时的童真年华,享有孩子自己的发育速度和正常的成长规律,迎接他们慢慢到来的不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