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北京
对北京最初的认识,是从朗读“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个天安门”开始的。凭着出生于农村未见过大世面的我最无垠的想象力:
北京是一大块开阔的水泥平地,正中央就是天安门。首都的人民在哪里上班、在哪里生活则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第一次到北京是初中时学校组织的参观北大、清华暑期活动(相信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活动吧)。
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最远也只到过十余里外的县城,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去看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密度席卷过来: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乘坐火车,第一次走进现代都市,第一次看到麦当劳、肯德基,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周围的人都说普通话是什么感觉……
但是,我的第一次北京之旅,从我刚到京第一天就拉肚子而蒙上了不怎么愉快的阴影。
记得火车到达北京南站是刚过中午的样子。同样没来过的北京的带队老师信心满满,对照着地图,第一站就把我们带到了北京动物园。对于孩子们来说,哪有不喜欢动物的,特别是一大堆没有见过的动物。
想起加菲猫的一句名言:“所有人都应该喜欢小动物,因为它们很好吃”。(笑)
小伙伴们在动物园疯够了、玩够了、惊叹够了,各自攒足、瓜分好了回去给没来北京的小朋友们讲的故事后,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
天黑了,我们一会儿往哪儿去呀!小伙伴们着急了,老师也着急了。
研究了会地图,然后招招手,呼啦啦的一堆人就跟着上了公交车,几路车都没看清楚。冥冥中似有上天相助,竟奇迹般的顺利到达了北京大学西门所在的颐和园路。
那时的颐和园路还没有食品一条街和因之带来的喧嚣繁华,也许还有夜晚已至的关系,幽暗中竟有几分萧瑟。
在街上的小胡同里找到一家小旅社,上下铺的单人床,一张床睡两个人,每人每晚10块钱。从没住过旅店的我们一阵兴奋,都因又有了可以炫耀的谈资而涨红了小脸。放下行李,在老师的带领下前推后搡地出去找地方吃饭。
记得当时的行程是五天,问父母要了500元钱,除去住宿和要参观的景点门票(清华、北大只有一天行程,好不容易来一次,招牌景点还是要去的,更重要的,回去跟别的小朋友没法交代),能够自由支配的其实并不多。
找了一家看似还比较卫生的面馆,要了一碗5块钱的刀削面,知道了不同地方的刀削面味道其实是不一样的。填饱肚子,带着些许不满和对那花的不值的5块钱的歉意,一路哈欠连天地返回旅馆准备睡觉。
还没开始和跟我睡一床的小伙伴争抢地盘呢,我的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起来。第一反应就是吃的面有问题——可别的小朋友没事啊?顾不得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是为这一刻而生的。
着着急急摸黑下床,从桌上随便摸了张报纸,就直奔厕所而去。从此,在北京的每一天都以找厕所开始,以找厕所结束。
后来去逛了北大校园,在北大食堂吃了人生第一顿米线,在北大图书馆前留下了一张稚嫩的相片。
北大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很大,路很弯,很多,很乱,以一种蒙太奇般的效果杂乱地堆砌在了我的记忆里,让我在以后的几年间不断进行组合和臆想。
之后还去过哪里已经有些模糊,唯一记忆清楚的是,五脏庙的激烈革命终于在登上返程的火车后消停下来。
我的第一次北京之旅就这样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