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做不出《啥是佩奇?》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

对于《啥是佩奇?》只有两个字:服气。

不管是内容还是传播效果,都很出色。之后,应该会拿几个视频营销奖项,成为“经典案例”。

不过,就案例而言,我的一贯看法是:

看成功案例,不是看怎么成功的,而是看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来;

看失败案例,不是看怎么失败的,而是看自己做的话能怎么做得更好。

《啥是佩奇?》靠的是内容创作团队的优秀制作(剧情扎实、节奏流畅),宣发方的大力推广(王思聪、任素汐、阿里影业都转发了),以留守老人为亲情“奔袭”为主线,直击情感痛点……我都懒得分析这些。

我就问你,以上哪条是你原来不知道,要靠看了这条片子得到的感悟?

问题是,你即便明白,也做不出来这样一条内容,引发刷屏级核反应。

我有一个不详的预感,以后会有人说:你们可以拍一条短视频做推广啊,把我们的赞助商也带进去,传播过程中再进行一下导流,最后有个1万注册量。

如果我说做不到,《啥是佩奇?》的例子就会被拿出来,说,这也是当时《小猪佩奇过大年》宣导片,同时又有中国移动的大量植入。微信端朋友圈刷屏的链接均来自淘票票,短片的刷屏对APP而言也是一次成功的导流。

为了以后不再一次又一次解释,干脆写在这里得了。

先说一个概念,成功是需要有基础保障的。基础保障,不是保证成功,是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做片子,以前5000块起,差不多婚礼快剪那种水平。现在说难听点,你找个员工自己拿手机拍一拍剪一剪,就能出来,渠道还免费,发抖音快手呗。

这种一定火不起来吗?还真不好说。

但是,成功率低。这样也能成功的,俗称:狗屎运。

你可以选择把公司传播押宝在狗屎运上的,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而当我们决定好好做一件事,并且愿意为之进行投入,无非就是在提高成功率。

好了,上面700多字都没什么用,下面是正事。

分析为撒做不出来,不是让你推脱责任,而是为了真正理解关键因素点。

没有导演就是没有灵魂

导演:张大鹏

摄影:朴松日

剪辑:董北

美术:孙一涵

录音:ada诗雪

张大鹏原来是广告导演,在广告圈还是比较有名的。现在应该已经被阿里影业招至麾下,以后的主要身份应该是“电影导演”,即便再拍广告,也是阿里系为主的啦。

《啥是佩奇?》这种温情又有点好笑的短片是张大鹏最拿手的,他还给链家拍过《老张的团圆年》,给红星美凯龙拍过《爱下去,才是家》。《老张的团圆年》获得了2017中国广告影片金狮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

如果你没看过这些,另外两个也是刷屏级的应该更不陌生。

金主都是华为。

一条是华为MATE20 的AI卡路里识别功能,那只很肥的松鼠,记得吧;

另外一条是华为MATE20的广角四川话版,宇航员那个。

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做短片,其实根本没有导演。

我们要做个片子,你们来聊一下吧。然后,预算都没定合同没签,就要“分镜头脚本”。

你们……是把导演摆在哪里出场?

还是那句话,这样也不是不能做。

比如,不嫌丢人就照着人家已经红的创意跟风一个,或者走个恶搞,也是条路。

不过,别说超过了,“模仿”绝对不可能达到或者接近原本的已经成为经典“案例”。

这点常识总得有吧。

不愿意讲真话,不愿意做理性评估,非得捧着,非得哄着,是很多传播不成功的真正原因。

这个不改,看更多案例有个毛用。

指手画脚的人太多了

如果预算大一些的,请来了不错的团队,来“轧一脚”的人就多如牛毛。

做公关10几年了,我都没理解,为撒明明已经出钱给别人做策划,自己还要说三道四,多不划算。

最近做微信代运营也是,非要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思修改,但阅读量却要我们保证,这个……

以视频短片来说,品牌方需要明确的就是目的:比如要口碑,还是要传播量,还是要品牌调性。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都要。

这个不算任性,毕竟还是有人做得到的。

但是,日常出主意的人都是这种画风:一个领导说要高端,维持品牌调性;一个领导说最重要的是刷屏,让更多人看到;另外一个领导说我们要看转化率的。

那我就问问,95%的人是“大众”不能算“高端人群”吧,不覆盖他们怎么刷屏?除非你能迅速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让随便买奢侈品的高端人群比例提高到80%。

《啥是佩奇?》的传播目的其实非常明确的锁定在为电影做宣发,阶段性使用特征明显。

张大鹏本身就是《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导演,也是成熟的广告导演,又是阿里影业的自己人,他有足够的话语权去控制,并且为结果负责。

融合“多方意见”的作品,大多数时候是“平庸”的。

“群策群力”适用于创作团队内部,不适用于平衡多方利益。

你到底能不能接地气

《小猪佩奇过大年》是由阿里影业与“小猪佩奇”出品方英国Entertainment One UK Limited合作拍摄的动画电影。

从没见过鼓风机的英国人应该没有想到,宣发方式如此接地气。

小猪佩奇的主流观看人群,与短片的场景其实并不十分匹配。但是,佩奇是个知晓度非常广泛的IP。比如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集,我也知道是个撒。这就是大众传播的基础。地气,也不是都能接的。

有的品牌不适合接地气,有的品牌不能够接地气,有的品牌不愿意接地气。

“他是一只猪,他爹是猪,他娘也是猪,一窝都是猪。”

这句话现在传开了,大家觉得是金句。

按照我的经验,这种句子写在台本里,很可能被说:

“你们有没有用心写啊。”

“这种是小学生文笔也拿出来。”

……

品牌所谓的“要接地气”,基本都是执行前拼命喊,执行中拼命删的。

中国移动因为有广泛的农村市场,电影市场也在向三四线下沉,使得这部短片在接地气方面“一镜到底”。

如果不能贯彻始终,就不要提。

打脸不疼啊。

除去预算限制,我觉得做不出成果作品的最大因素不是努力度,而是没想清楚,以及无法贯彻始终。这些都解决了,才是技术问题。

文章来源: 原创 姚素馨 在公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