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吵架指南 】用这三个方法,我再也没和女朋友吵过架。
全文4578字
预计阅读用时10分钟
希望你不虚此行
我和女友就读的大学有跑早操的传统。
今早,一起跑操的路上,我们再一次因为一件事情产生分歧,差点吵起来,好在半年之后,两个人都已经成熟了许多,最后和平解决。
还记得大学前,在知乎关于“你对大学新生有什么建议”问题下的高赞答案里多次看到一个建议——“ 在大学应该认认真真地谈一次恋爱,学着好好地爱一个人。”

一直对这个建议没有特别的感触,直到第二年遇到现在陪在我身边的姑娘。
现在我确信,那个建议是极其中肯和正确的。
因为一路走来的确不易但真的成长很多,其中吵架拌嘴在所难免。
有趣的是,知乎上更多的答案是在指导怎样吵架。
而我今天想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分享一些自己就吵架这件事情的思考。
更关键的是:
我想说的不是怎样吵架,而是怎样才能不吵架。
曾在李笑来的书里看到作者讲述自己从来没有和伴侣吵过架的经历,羡慕不已。
吵架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爆发性负面情绪的沟通,不仅效率低,而且几乎一定会对双方的情绪都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更可怕的是伴随吵架而来还有冷战,道歉,哄逗……
一整套流程下来双方都不知道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比起花费掉的时间精力,以及负面情绪对效率的降低影响,所谓“吵架是感情的增味剂”带来的那一点点好处,对我而言简直是不值一提甚至是可笑的。
因为那所谓增味剂的同样效果,我们都完全可以在不吵架的情况下用更少的付出做得更好,不是吗?
所以亲密关系中的吵架对我而言已经不是弊大于利,而干脆就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我才会去想并去实践:
怎样才能干脆 不 和女朋友吵架?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我亲身经历后最有帮助的三个方法。
方法简单实用,而且很重要的——我很清楚我并不是标题党。
因为在我和她开始实践这三个方法后,我真的再没有和女朋友吵过架。
所以至少对我自己而言,我并不是标题党,那么同时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在开始前说明一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男孩子的防吵架指南,也同样是写给女孩子的文章,所以文中所有提到的男女行为均可以在性别层面进行互换。
#1 极端情绪反面化 —— 学会让她无法生气。

首先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女孩子究竟为什么生气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五花八门,好在这个不太确定的答案并不特别重要。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你们究竟为什么开始吵架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五花八门,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表达习惯,情景状况,相处模式等等。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当女孩子已经生气或者你们之间有了开始吵架的征兆的时候,男孩子如果不会说话(用词不当,语气不对,过度反应,抓不住重点,死缠烂打……)
那接下来几乎一定就是一场争吵。
背后的道理就像中国那句老话 ——
“ 她现在正在气头上,你先别……,不然…… ”
这也是所有谈恋爱的男孩子的问题:
明明刚刚还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女朋友就变脸了?
而且男孩子最大的苦恼就是:
“ 女生怎么就不能就事论事呢?”
我们不妨用A和B分别代表上面的女孩和男孩,用X来代指A生气的原因。A生气了,B以为A是因为X生气了,所以围绕X这个话题反复进行解释,劝说甚至是哄逗……
但很遗憾,通常这么做只会让A更恼火,更生气,为什么呢?
你把A想象成一扇被锁头X锁上的了的门就知道了,B只盯着X看,是不可能找到钥匙的,因为如果钥匙就在锁头上,那这扇门就相当于没锁上呀,不是吗?
所以,打开锁头X的钥匙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移开(很多人也称之为跳出来再看),去其他地方寻找钥匙。
而这把钥匙其实藏在心理学的书籍里:
“ 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来说,有些情绪是对立的,几乎完全不可能共存。比如,你几乎无法既高兴又痛苦,即兴奋又低落,或者既感到无聊又感到有趣…… ”
好,现在解决方案就相当简单明了了:
要是能让对方感到极度开心的话,TA就没办法同时痛苦,生气,无奈……
那么作为男孩子,我们究竟有没有花时间思考过这件事情呢?
究竟哪些东西,哪些事件短时间内就能让对方极度开心呢?
对于我,每当我做某一个耷拉眼睛的鬼脸,我家的小姑娘就总是憋不住笑出声,于是她就开始陷入老话形容的“又好气又好笑”的状态。
大可放心,又好气又好笑之后一定是笑而不是气。
没错。
我的危机解决方案就是这么简单,但确实有效。
你的极限操作应该是什么,就需要兄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了。
请相信我,这个答案值得你花一些心思和精力去寻找。
总结一下:
避免吵架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在危机即将爆发的时候,利用我们找到的开心杀手锏实现对方极端情绪的反面化,以遏制事态的继续恶化。
我以为,永远不在女孩子的气头上引爆双方的战争,是男孩子应有的良好品质。
#2 永远用积极的动机解释对方的行为。

在我还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恋爱小白的时候,有一件羞于启齿的事:
一次和女朋友在食堂吃饭,姑娘因为正用手机回复消息,所以在拿面纸的时候只拿了自己的一张而忘记了给我一份,我因为这个生气了,对方也同样觉得委屈,于是大吵了一架。
现在想来的确幼稚又可笑,可当时的我的确有理直气壮的理由 ——
忘记给我面纸,说明你不重视我,进一步我对你并不重要,更进一步,你不像以前那么喜欢我了,最深的一层,你直接不喜欢我了。
你说,如果这样想,能不生气吗?
我们都知道
情绪往往是争吵的罪魁祸首。
人是一个很有趣的物种,事情本身往往并不直接影响情绪,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才真正影响我们的情绪。
那么为了避免争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便是怎样更好的解读一个事件。
心理学上有一个ABC理论。
所谓ABC理论,是描述遇到外部刺激和我们作出反应过程的一个理论。
· A是Activating,指外部的刺激或者诱发性事件。
· B是Belief,指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怎么解读外部的刺激和事件。
· C是Consequence,指事情的结果,是我们产生的情绪或者作出的行为。
ABC理论认为:
情绪行为C并不是由外部刺激A直接确定的,更大程度上是由解读框架B造成的。
回到我那羞于启齿的故事。
诱发性事件A是女朋友忘记给我面纸。
结果C是我难受失望然后选择冷战和争吵。
原本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为什么产生了如此不堪的结果呢?
原因就在B —— 我对事情的解释上 —— 她不给我纸巾是因为她不重视我,所以她不够喜欢我,因此我们的关系出现了危机。
这个解释深刻地影响并塑造了情绪和行为,让我接下来的态度和行为都几乎不可控制地走向了变形和不合理的极端。
可如果,我这样解释呢?
她没有给我面纸是因为她正好在回复别人的消息,并没有传递其他任何的信息。
那么至少我不会自顾自的生气对吗?
又或者她没有给我面纸是因为她暂时没有这个习惯而已,并非不喜欢我。
那么我应该做的是和她及时沟通并共同去发现并养成对两个人相处至关重要的习惯,这样两个人都在良好的气氛里获得了成长不是吗?
我相信我们身边总是充满这样的抱怨
“ ta不喜欢我了…… ”
“ ta喜欢别人了…… ”
“ ta对我不满意…… ”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
所谓的缺乏安全感的伴侣就是总是选择用消极的动机解释对方行为的人。
伴随而来的折磨和损耗往往就是一段关系的毒药。
当习惯用“TA不喜欢我了,所以……”作为解释框架,负面情绪的传递就在所难免。
而我希望男孩子们从今天开始,面对A的诱发性事件都主动解释框架 ——
“ TA真的很爱我,只是…… ”
有些东西知道了以后,世界就再也不一样了。
只此一个改变,你们的关系便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真的非常神奇。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富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爪,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中受到了残酷的虐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
“人所拥有的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 —— 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 不能被剥夺。”
现在我们明白了,面对和女朋友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并且希望是永远主动地选择正面积极的动机和框架去解读并引导良好合理的情绪和行动,这是对关系最有利的选择。
并且有一句话需要永远牢记于心:
“ 记住,你永远都可以选择。”
#3 元认知和自我关怀。

“ 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时并不可怕,至少你有补救的机会;最可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关系里有一个常见的矛盾触发器 —— 总是希望甚至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如果对方没有如此,第一时间的情绪反应便是恼火和愤怒,后面会发生的,总归都是不好看的。
这个问题就像很多其他问题一样,一旦有人告诉过,往后出现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
可问题是
如果别人不告诉我,我该怎么发现问题呢?
这就要用到下面的两个核心能力了 —— 元认知 和 自我关怀。
所谓元认知,简单的定义就是
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
人的大脑是宇宙中最神奇的事物之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脑自身可以强有力地作用于自身,并让自身变得更好。
比如一个锤子可以锤一颗钉子,但却无法锤同样的一个锤子。
可大脑却可以对思考的过程进行分析审视和再思考,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好的结果。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这篇长文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 前面讲了什么?”
“ 前面和后面是什么关系?”
“ 作者的举例和论证是不是有不够严密的地方?”
“ 我还有更好的观点吗?”
“ 啊,作者的思路竟然是这样,原来事件A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看来我以前的看法的是不够全面的,以后关于A我还可以这样看。”
看吧,就是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的锚点,引导我们做出更有质量的思考。
思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行为的质量。
你说这个能力重不重要?
自我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在遇到事件时,跳出自身的处境,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从旁观者的身份尽可能摒弃偏见地审视分析以帮助自己做出最好的决策。
“ 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是给别人提建议,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给自己提建议并照做。”
我们知道我们的朋友不是完美的人,所以我们允许他有一些瑕疵,我们不会苛责他;
我们知道我们的朋友有他重视的东西,所以我们总会尽量从他的角度出发给出建议,希望帮他做出更好的决定;
最重要的,老话说:“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作为自己的朋友,我们可以避免是最容易让局面恶化的情绪反应然后更加全面地审视局面、分析利弊做出最符合长期利益的理性决定。
选择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切。
这个思维模式也很重要不是吗?
说回到矛盾和争吵上来,当争端开始,我们可以直接献出“ 元认知 ”和“ 自我关怀 ”两个杀手锏 ——
让我们的朋友跳出来协助我们完成元认知的过程
结起来其实也不过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和她情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一样吗?”
“ 争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根源本身重要吗?”
“我目前是什么情绪?这个情绪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没有的话,我应该怎样调整?”
“这个问题能否或者是否必须在此时此刻解决?避开生气的顶峰是否是更好的选择?”
“以关系为出发点,我现在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让我们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之前提到的两个方法这时候能派上用场吗?如果能,怎么用?”
“上面问题的答案说是否现在就可以开始做?如果能,为什么还不开始做呢?”
这七个问题就好像七把刀,挨个砍下去,往往直接结束战斗,就算偶有剩下,也不过是细枝末节。
但最重要的是,这七把刀上都镶嵌了最珍贵的宝石,宝石的名字叫 —— “ 坚定不移地实践 ”。
利用元认知和自我关怀,不再互相伤害, 不再恶语相向,更不要掀完桌子撂挑子走人。
想想她此刻想要的是什么,坚定不移地去做对你们的关系最有帮助的事。
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所有成年男孩子的期许。
感谢看到这里。
半年以来,我和她都深刻察觉到了对方的巨大变化,只是因为过程渐变,我和她都不曾被惊艳过。
希望你看完文章以后大胆去尝试,也许你的她会被你的变化惊艳和震撼。
知名985大学大二本科在读
在追求高效的路上思考践行再思考
更多思考和分享欢迎来公号【学不成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