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脑(三)蚁穴基地
仍在戈壁行走的平克并不知道,距他100多公里外的群山深处,也有人发现了那个机甲小队。
群山在戈壁的另一边。这时,许多高耸的山峰已经被阳光点亮。但在不起眼的黑黢黢的大山深处,郁郁葱葱的森林下面,隔着厚厚的岩层,隐藏着一众由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地下房间。它们有大有小,由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相连,层层叠叠的就像一个巨大的蚂蚁巢穴,而“蚁穴”也就成了这座地下堡垒的名字。
“蚁穴”原本没有如今的规模。它本来只是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地下导弹基地,后来有了“副脑项目”才被扩建成了现在的样子。此刻,“蚁穴”里多数房间都黑着,无论是最深处的实验中心,还是位于中部的指挥中心,都没有人,近万军人在层层保护下安然熟睡。
只有在基地的边缘,一个小房间里还亮着灯,那里布满了电脑。一个20多岁的女兵坐在有三面屏幕的电脑前,她齐耳的短发被染成了褐色,绿色的军装外面套了件红色的羽绒马甲。她叫张钧涵,是无人机小队里的操作员。她握着电脑前的操纵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里的景物。
可三个屏幕里都只有一片灰色:深灰色的是地面,浅灰色的是天空,中间亮灰色的是城墙。这单调的颜色让她的上下眼皮又开始打架。而还要两小时才能换班。她推了推左边的操纵杆,把无人机的摄像头推过城墙。几个月来,她时不时的会去偷看那些生活在城墙里的人,看看他们是不是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民不聊生。可现在那里也是一片寂静,一片灰黑。
张钧涵放开操纵杆,把无人机恢复成自动飞行模式。或许长官们的看法与她不同吧,所以还坚定的守在这里。事实上她觉得外星人的统治没那么糟———那些人的生活和以前几乎一样,甚至城里的空气还更清新了。而像她,这些试图拯救城墙里人们的人,却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呼吸着凝固了的空气。除了得到了无人机操作员这个职位,她觉得自己申请来这里的意义已经变得模糊。就像这屏幕里的景象:黑色和白色僵持成了灰色。而且人们似乎也已适应了这样的世界。
景物的颜色开始变白,亮灰色的边缘有些模糊了。张钧涵差点没注意到那个下角飘过的亮点------那是什么?她赶紧握住了操纵杆,把摄像头移向那里。
是个人!———她继续放大,可是------“啪。”的一下,电脑自动切换成了日间模式。屏幕里的景物恢复了正常的模样------地面变得漆黑一片,只有金属城墙在闪着光。张钧涵的手抖了一下,找不到那个亮点了。该死的智能程序!就像队里老兵说的:智能程序在需要的时候从不智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又会突然智能起来。
她调整焦距再去找那个人,可城墙那边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红色十字,她只好把摄像头再次对准城墙。屏幕正中出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然后很快变成了两个,三个。红色的十字变成了三角,锁定了那些黑影。等待了许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没有一刻的停留,张钧涵拿起电话。
半小时后,在通往指挥中心的通道里,张钧涵一面暗骂自己是个路痴,一面小跑起来。虽然已经确定机甲行进的方向不是这里,但她还是很紧张。或许是因为恰巧遇到了历史转折的开始,也或许是因为见基地最高长官就要迟到了,她的心扑通扑通地狂跳。通道顶上OLED灯发出的光,只能让她模模糊糊看清墙上的指示图,反倒是把空气也映得一片灰白,凝固成了水泥的颜色。她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推门,敬礼。“报,报告!”等张钧涵喘过气来,才发现偌大的指挥中心里,只有三个人,都围在宽大的指挥台前,后面一排排整齐的折叠椅都是空着的。自己的长官,情报处参谋长蒋松正站在指挥台前说着话,他冲她快速回了个礼,示意她找个地方先坐下。然后继续指着指挥台上投射的三维画面,介绍着发现的情况。
张钧涵看到这个面色消瘦,有点驼背的中年人,暗自松了一口气。幸好自己的长官从不迟到。她的上司是个不吃辣椒的四川人,待人温和,总是笑呵呵地向人招手。所以队里的女兵都不怕他,甚至私下管他叫招财猫。
张钧涵在后排找了个座位,轻手轻脚地坐下。她听不进去自己上司那慢条斯理的汇报,不由自主地悄悄打量起另外坐着的两个人。
身材高大挺拔的是“蚁穴”基地的司令------常文森将军,他花白的短发根根直立,国字脸上毫无表情。六十多岁的他大概是这里以前唯一打过仗的。哪怕是远远地躲在后面,张钧涵也只敢偷偷瞄几眼这位老将军。要知道常将军的坏脾气在“蚁穴”无人不知,甚至比他每顿必吃刀削面,吃面必须喝醋还有名。用蒋参谋的话说,发火对常将军来说,就像他那山西老家冬天的西北风,每天都得刮上几回。
此时常将军正盯着屏幕,双手抱在胸前,渐渐皱起了眉,抿起了嘴。张钧涵开始担心起自己的上司,害怕他很快就要被老将军像吃面条那样,搅一搅,一口吞掉。
将军的旁边坐着一个瘦小的女人,简单的马尾辫,黑框宽边眼镜。不像屋里的其他人,她穿着白色的实验服。从外表上看,没人能猜出她才是这里的核心,“蚁穴”里的“蚁后”,副脑项目的主管------袁军英博士。在她面前放着一台打开了的军用笔记本电脑,她一边听着汇报,时不时地还要敲击几下键盘。
张钧涵对袁博士几乎一无所知------除了她的名字,连年龄都不知道。她的一切信息,都和副脑项目一样,是机密。
曾有过一个好事儿的实验者,半开玩笑地问过袁博士:“美女,你多大了,结婚了吗?”。在那之后不久,那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从此各种传说流传开来,上层虽然也辟过谣,但自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打探她的事。
“小张,你认为那个人会是平克吗?”
被突然叫到名字,张钧涵一愣,但随即回答:“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机甲就出现了。无人机后来就一直跟着机甲,没再回去找那个人。”
“那不重要,我上次就说过。”袁军英说着,一边还在敲着电脑。“实验者外表上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外星人不解剖发现不了副脑。你们不用过于担心。”
但蒋松又说:“那其他国家的人呢,会不会注意到他?他们可是一直想弄到NSJ的配方。”
袁博士摇了摇头,“NSJ无法逆向研发。而且封锁带那么危险的地方,副脑怎么会让他呆在那里?…...也可能就是个平民。”
常将军打断了蒋松还想说的话,他响亮的声音把张钧涵吓了一跳。
“好了!袁博士说副脑会把那个逃跑了的实验者带回来,那我们相信她就是。不要什么事都要搞清楚个为什么了,你的工作是收集情报,不是又来搞出个什么三大疑问。实验者逃跑了,要检讨的是我们的保卫工作…...就算他不回来,我们派人抓回来就是了。现在最关心的应该是那队机甲。”
常将军说话像机关枪,蒋松立刻就哑火了。
“我想知道的是,现在派兵拦截来的及吗?需要多少部队。”
“电脑分析的结果是至少需要一个特别旅,再加三个直升机中队。”袁军英说。
常将军眉头皱得更深了,他问蒋松:“你确定那个小镇没有什么隐藏的科学家?”
“在袁博士刚才预测的范围内,只有普通平民。”蒋松的声音也变得平淡起来,但还是忍不住说到,“我认为不该派部队拦截。”
“是电脑的分析结果。”袁军英从笔记本前抬起头,对将军说,“不过我也认为目前侦查就足够了,犯不着为了一些老百姓暴露我们的实力。”
“小袁,老百姓现在对军队很不满意,这情有可原。但现在很多激进分子已经在叫嚣,说什么军队里都是软蛋,干脆用核弹!要和外星人同归于尽,那些都是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啊!……军人该有所作为!”
“安抚民众是政治家的事。民众狂热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性。”袁军英像是在给大一的新生们上课,她选择着用词,放慢了语速,“我们没有那么多飞机,地面部队只能在回程进行拦截,这有意义吗?”
“我们可以用无人机啊。”张钧涵说完才意识到自己犯错了,她惊恐地看向蒋松,赶紧捂上了嘴。还好,袁博士没有说话。
反倒是蒋松,面对着常将军严肃的面孔,又义无反顾地说到:“将军,我知道您不爱听,可我还是要说。这是外星人这么久以来第一次主动出城,它们到底有什么目的,为什么是这个时候,为什么是平民?这些我们都需要弄清楚,才不会……嗯,嗯,犯错误。”他终于说完了要说的话,红着脸等着常司令的咆哮。
“好,那就按你们的意见,目前只派无人机侦查,”出乎意料,常将军反倒平静了下来,“但要多派几架。城墙那边也要盯住。”说完,常将军站起了身。
“是。”蒋松立刻敬礼,还带着感激地看向了袁军英。但后者只是合上了电脑,也站了起来。
“没别的事的话就回到自己岗位吧。记住,这件要严格保密。”将军回礼时撇了一眼后面的张钧涵。
“明白,我会锁定无人机的访问权限。随时通报新的情况。”蒋松疲惫的脸上神情不再那么紧绷。
等将军和博士出了门,他在指挥台上操作了几下,关闭了三维显示,然后对张钧涵说,“你辛苦了一晚,回去睡会儿吧。”
可张钧涵没有立刻走,而是忍不住问:“长官,为何不让无人机配合攻击啊?”
“你这个傻丫头,以为是在帮忙吗?进攻行为会激起机甲的反击,平民反而更危险!”蒋松第一次露出了严厉的表情,“目前我们能继续侦查,就是因为无人机从未攻击过它们。那些都是程序控制的机器,程序没有把无人机当成威胁是我们的幸运,所以历次进攻,我们从来没有用过无人机。不然我们会和空军一样,现在连一个直升机中队都凑不齐了!”他叹了口气,严肃地张钧涵说:“千万不要再提这样的建议,那只会让我们失去眼睛和耳朵!”
张钧涵听得脸都白了。她恍恍惚惚地敬了个礼,脚步一深一浅地离开了指挥中心,然后又穿过那些昏暗的通道。等一回到自己的宿舍,她就把头埋在枕头下,尽力不让自己回想刚才的事。还好,她很快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