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女王” 思文:沟通高手的三个技巧,四个底层逻辑

2020-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混沌思考者

从一个国企员工摇身一变成为专业脱口秀演员可能吗?
 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可能,除非你天赋异禀。 但思文的答案正好相反。从国企员工转型,她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演员。在表演中,思文以一段“把夫妻过成兄弟”的精彩脱口秀一战成名,更被称为“脱口秀女王”。除此之外,她还是张绍刚的御用编剧、获得了《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的季军。她说,这不过是“十万小时”的不断练习和总结。
登台无数回,逗笑无数人的她,生活中依旧是一个害羞、话不多的人,但这不影响她的成功,“你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掌握几个技巧,就可以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 混沌大学采访到了思文,并结合她的新书《说笑:有效有范儿的表达技巧》,向大家献上思文这些年总结的技巧,让所有人,都成为能高效有范沟通的人。

文:王思文 《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季军

大家好,我是思文。很多人都是从综艺《脱口秀大会》上认识我的。在舞台上, 我谈笑风生,各种段子信手拈来。大家都认为,说脱口秀的人巧舌如簧,情商一定很高吧。

但其实不是的。即使我作为脱口秀演员,天天上台。但是我在生活中依然是一个害羞,话不多的人。在过去,我也学过主动跟领导说话,学过送礼等等,但是都没学会,反而显得笨拙可笑,索性放弃。但是这么些年,我也过得挺好的。

我发现,社交和沟通能力,并不意味着你要跟每个人搞好关系。现代社会,每一个个体都越来越独立,大家更多讲究的是高效合作而不是低效人情。况且,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你好相处而跟你相处,大家更多会因为你强大而跟你相处。

沟通很难,沟通也很简单,你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掌握几个技巧,就可以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今天我就想把自己这些年做脱口秀演员和编剧总结的一些高效有范的表达技巧分享给大家。

首先,让我们从大多数人对沟通的一个误区说起。

职场沟通,就是拉关系?

前段时间我招了一个助理。有一天,他非常苦恼地对我说:”我特别不擅长拉关系,跟领导沟通不会拍马屁,在公司没有存在感。“

我说:“跟领导沟通不需要拍马屁啊。”

他一愣。

我接着说;“如果你什么都干不好,拍马屁是没有用的。领导喜欢的是,业务能力强的人。跟领导沟通,把业务说清楚,比刻意讨好重要的多。”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很多人都没想明白.

事实上,沟通从来不是拉关系,沟通的本质是有效的信息传递。

高效沟通的三个要点

准确、舒服、有边界

好的沟通有三个要点:准确,舒服,有边界。

一是“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

我们在创作段子的时候有一个原则——“精简”。简洁即幽默,任何冗余和累赘都是好笑最大的敌人。如果你给了太多的无效信息,最后讲出笑点的时候,大家往往会觉得:啊?就这?

一件事如果你不能用简洁明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说明你还没想明白。举一个我在第二季《脱口秀大会》上说过的段子:

女人啊,即便是美貌,也需要你的经济能力做支撑。因为你可以买各种衣服啊,护肤品啊,美容卡啊。俗话说得好,没有丑女人,只有穷女人,你别看吴昕现在长得好看,你都不知道她以前没钱的时候,有多年轻。

这段话铺垫的就很简洁,观众一下就能捕捉到笑点——女人有钱才好看。吴昕有钱好看,没钱的时候,一个干脆的反转——年轻!

如果这段话,加上一下废话后就变成下边这样,你感受一下效果。

有一句俗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叫“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这句话说的就是女人要有钱,你不够漂亮就是因为你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把自己打扮地漂亮。只要你有钱,就能花钱让自己变得漂亮。你可以买各种衣服啊,化妆品啊,护肤品啊,做保养,做美容... ...

就拿吴昕来说吧,你看她现在长得多好看,但是你如果不看她现在,放到以前再看她,那个时候啊,她很年轻。

是不是觉得,啰里吧嗦的,这是在说啥呢?

不只是讲脱口秀,日常沟通也一样。你需要给信息提纯。大多数人总习惯描述一件事的时候,添加无关紧要的细节,大大削弱了故事的好笑程度。你可以尝试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列出来,再把无关的信息的删掉,剩余的按照有序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二是“通”:有来有往,舒服地接收信息。

我们日常沟通,往往不是单向表达就能搞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再反馈信息的过程。这就需要你在其中把握谈话的节奏,调节氛围,让对话人感到舒服。

如何做到“双向往来”,让对方舒服地接收信息?我分享两个技巧给你。

1. 控制情绪,不阻断沟通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谈话的一方说话火药味很重,带着浓浓的攻击性。那另一方给予反馈的时候,出于自我防御机制,也会与你针锋相对。双方情绪暗潮汹涌,往往就无法理性讨论问题,甚至会上升到争吵或者冷战。

想要在沟通中避免情绪化,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避免用反问句。反问句背后是强烈的不满情绪,不满、质疑、鄙视等。比如上级对下级说:“这个问题你都没想明白吗?”父母对子女说:“这么简单的题,怎么就教不会你呢?“妻子对丈夫说:”连个碗你都不会洗吗?“说话人自以为在陈述现象,但是表达方式听到的人感到难受。反应在沟通上,就是抗拒、反驳,阻断了正常的交流。

正确的做法是多用陈述句。比如你将上面这句话,换成陈述句“这个问题你回去还得再考虑一下。””这道题,从这个角度你再想一想。“”碗可能不够干净,得再洗一次。“是不是就变得容易被人接受多了。

把反问句从你的沟通语系里删掉,你的沟通会顺畅很多。

2. 放下评价,与对方共情

在沟通中如果想让对方愿意你听说,并愿意告诉你一些自己的故事。首先要放下评判,尝试“共情”,努力理解对方。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做《吐槽大会》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明星进行一个采访。了解他们的经历,槽点,以及他们面对外界巨大负面评价时候的内心想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创作脱口秀。要让明星对一个不太熟悉的编剧,复盘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以及背后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感到你的诚恳——不评判。对一个向来以犀利著称的嘉宾,你不能问他:“为什么你这么毒舌?”“网上都说您说话欠妥当。你认为呢?”你得这样表达,“当时是什么情况,让你选择会这么做?”“作为公众人物,面对这样的绯闻,会觉得压力很大吗?当时你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的?

当谈话对象感受到“被理解”,”你站在他这边的“,谈话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

三是会说话的人自带边界感

同时与人沟通,你面对的 是一个复杂环境。“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每次遇到的场景和人不同,该说什么话,把握什么样的分寸都需要揣摩。

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人”情商低“”不会说话“的评价。说话不顾场合,伤害了别人,就是没有边界意识不强。反之,如果有人幽默风趣,谁都愿意跟他沟通,那他一定非常擅长把握语言往来之间的分寸。

物理上的边界很好确认,比如有人闯进了你的家里,就是侵犯了你。但是沟通的边界比较模糊。很多人在沟通中,容易感到不舒服,被强迫,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边界,害怕得罪别人。

比如,长时间加班后,领导又安排了新的任务,你不想做,但是在实际沟通中怕得罪领导,勉强答应下来。这样长此以往,双方都会非常难受。

那么如何划定沟通的边界呢?

你可以围绕自己画一个圆,这个圆就是你在人际沟通中的个人边界。圆以内是你的个人空间,他人是否能触碰,由你自己掌控。圆以外的部分,不受你控制,他人可以触碰。

你还可以界定哪些是你的事,这样别人的事情再想找你帮忙,你也知道爱莫能助,学会拒绝。

你还可以界定,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的别人的情绪。你没有必要为别人的负面情绪买单。

这样当别人侵犯到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调出这张表,告诉自己,他已经侵犯到我了。也许你还没能完全抵抗别人的侵扰,但起码你已经有了边界意识,这是建立自我边界的基础。比如,下次领导再让你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拿出勇气,合理地拒绝他。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告诉人们真相,要用幽默的方式,否则他们可能杀了你。”这句话说明,即使到了要杀了你的地步,也可以用幽默化解,更何况其他沟通难题。

沟通是个技术活。如果你在与人沟通时觉得难,那是因为你正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当时的场景、人、你的反应、可能产生的影响,都会让你觉得进退两难,不知说什么才好。这时正是幽默沟通出现的好时机。

接下来我将根据幽默产生的原理,介绍三个沟通中的幽默技巧。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当你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的技巧,就会发现表达自己,幽默沟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三个技巧,让职场沟通无压力

想要成为一个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人,首先你要知道幽默是如何产生的。对此,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总的来说,幽默的原理主要有三个:意外感、优越感、压力释放。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这三个原理如何在日常沟通中使用。

双线结构,制造言谈“意外感”

美国作家卡门·西蒙在代表作《被记住,你才能赢》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你跟别人说的话,90%都会被忘掉。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你说的话能不能被别人记住,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机会。

而在交谈中使用幽默,引人发笑就非常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制造幽默呢?

专业脱口秀演员在构思如何给人带来意外感时,常用的一个工具——双线结构。它能帮你在常见事物中找到让人出乎意料的视角。

我在脱口秀大会上曾经说过一个段子。

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就是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粹的友谊?

我觉得是有的,我跟我老公就是。

但是反过来想啊,如果夫妻两个人,能用朋友的方式相处,那我觉得也很好,因为很多夫妻间的矛盾呢,就会迎刃而解。

你把老公当哥们儿,再也不用担心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还要分房睡,特别尴尬对不对?直接把双人床卖了,换成上下铺,他就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这样的话,也不用担心两个人没话说,晚上11点准时熄灯,躺在下铺就跟他说:“呀,你长大想干什么呀?”保证一聊就是一个通宵。

很多人就是通过这个“把夫妻过成兄弟”的段子开始认识我的。这里就用到了“双线结构”。

双线结构的意思就是,一个让人发笑或者印象深刻的段子,需要两条故事线:第一条故事线,让人产生预期,或者引导听众在心理产生隐含假设;第二条故事线,给人们制造意外,打破听众的预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单地说,就是故事1给你熟悉感,故事2打破熟悉,给你意外感。

“双线结构”的使用方法

step1:先写出故事1,也就是大家通常会有的观点。

step2:找出故事1中人们心中普遍会有的隐含假设,列出这些隐含假设。

step3:根据列出的隐含假设,找到它们相反的可能性,写出故事2,也就是属于你,打破别人预期的观点。

比如一句很简单的话,“我已经连续上班7天了“,这就是故事1。

第二步,根据故事1找出人们心中普遍会有的3个隐含假设:1、我是员工;2、我去公司上班;3、我不想上班。

第三步,从这3个假设的相反方向思考,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时候,属于你的故事2就出来了。

“我“不是员工,而是一个黑心老板,我就可以说:”我已经连续上班7天了,连续7天监督别人上班真的好开心。“

“我“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是一个全职妈妈,我就可以说:”我已经连续上班7天了,什么时候可以去办公室上一些有工资的班。“

大家都觉得我不喜欢上班,但其实我是很喜欢上班的。我就可以说“我已经连续上班7天了,吃不到老婆做的难吃的饭,简直太幸福了!”

这样一下子就变得有意思多了。如果你是一位员工,想向老板表达自己工作很勤奋,但是又不想变成抱怨或者邀功,就可以试试这种表达“我已经上了7天班了,吃不到老婆做的难吃的饭,简直太幸福了!”

老板哈哈一笑的同时,一定会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同事不错,爱公司,而且这个马屁拍的,有点水平。

在你挖掘自己独特、有趣的想法时,不妨试试“熟悉“+“意外”的“双线结构“。这样你说出来的话,既能打破大家的预期,吸引注意力,又能与他人产生共鸣,容易被记住。

自我吐槽,给予对方“优越感”

柏拉图和他的子弟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每一个幽默的情境都有一个优胜者和一个失败者,笑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比对方优越时的表现

简单来说,你看到别人出糗、尴尬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对比,发现自己“还不错啊”进而产生优胜心理,就会笑了。

优越感最典型的运用就是自嘲和吐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分享我的一位女性好友的故事。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长得漂亮,非常知书达理,做什么都很得体,可以说一位完美女性。

但是她非常苦恼,问我:“我明明挺好相处的,可是大家跟我都是表面关系不错,但是总有距离感的样子。真羡慕那些跟谁都自来熟的人。为什么我好像从来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呢?”

我说“因为你表现出来就是很完美啊,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是完美的。”

她听了非常奇怪,“我尽力表现得完美,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怎么反而成了产生距离感的原因呢。”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叫犯错误效应。在生活里受人欢迎的,往往并不是那些及其完美,挑不出半点瑕疵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才华,同时也会犯点小错误,会极大增强他的吸引力。

 

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艾略特·阿伦森。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请所有的志愿者一起听四段同样的演讲录音。这四段演讲的演讲者,其中两位表现的才华出众,另外两位略显平庸。并且在才华出众和才能平庸组中,各有一位演讲者不小心打翻了咖啡。阿伦森要求志愿者按照自己的喜好给这四位演讲者排序。

统计结果发现,才能平庸组的两位演讲者排名自然靠后。但是最受人喜爱的并不是那位表现出众又毫无差错的演讲者,而是那位才能出众却打翻了咖啡的人。

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给出两方面的解释。

一方面,一个完美的人,给人感觉是不真实,不安全的。所以,哪怕这个人再好,人们也往往会觉得他不好接近,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人本身出于自我保护也会避开那些更完美的人。因为跟太优秀的人在一起,对比起来,自己就没那么好。没人会真正喜欢一个让自己自惭形秽的人。生活中经常听到,闺蜜嫁入豪门后,两人关系逐渐疏远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适当地暴露缺点、犯点小错误,其实是向别人传递“我愿意把有缺陷的一面展示给你“”我很真实“”我没有攻击性“的信息,别人自然容易放下戒备,觉得你很友好,很容易亲近。

自嘲的使用方法

1、要真的吐槽自己的缺点或窘境

我们在自嘲的时候,一定要说自己比较明显,大家容易感知到的缺点或者我们遭遇到的窘境。千万不要,自己明明很瘦,打扮精致。还成天说“我又胖了,啥时候才能减肥成功呀。”这不叫自嘲,这叫“作”。

2、自嘲的缺点是自己能够接受的

自嘲虽然看上去是一种自我贬低,放低身段。但事实上,只有足够自信和接纳了这些缺点、窘境的人,才能做到自嘲。

比如李诞总是自嘲眼睛小,那是因为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点。一个人真正在意的东西是没办法拿出来自嘲的。如果你硬要调侃自己在意的事情,场面会变得非常尴尬。因为你不像是在开玩笑,而是在攻击自己。让人觉得心疼,同时倍感压力。

3、处于高位的时候,适合用自嘲

自信的人才能自嘲。这里所说的高位,不一定是外在地位,而是优势的心理地位。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相对的心理位置,如果你处在高位的时候,就适合适当自嘲一下。如果你在聊天的适合处于劣势的心理位置,就不要自嘲了。因为这样会让你处境更尴尬。自嘲主要是用来减少你的攻击性。

公司里,领导自嘲一下:“看我忙得,做事丢三落四。”大家会觉得,这个领导挺接地气,能这样说自己,应该还挺好相处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职员或者刚入职的员工,在有领导的场合说:“看我忙得,做事丢三落四。”大家头上只会浮现一堆黑人问号,留下你这个人做事不太靠谱的印象。

说出尴尬,释放“压力感”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场景:

在电梯里遇到领导,而且只有你们俩人,电梯运行时间又极其漫长。

路上看到朋友,热情洋溢的上去打招呼,可对方一转头,你发现自己认错人了。

公司年会,你坐的那一桌大家相互都不认识,只能面面相觑,反复说“吃好喝好哈。”

遇到这些场景,是不是感觉空气逐渐凝固?尴尬是一种我们处于压力环境下的感受。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说出现场的尴尬,就能帮助大家松一口气。众人一笑,尴尬也就化解了。

这件事在英文里有一个成语叫做:“addres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意思是,如果房间里有一头大象,你得把它说出来

房间里的这头大象,大家其实都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是却有意忽略它。人们更愿意用一些看似有效的花招去化解,比如讲个笑话,逗个趣。但往往会使得整个场面更加尴尬。其实这时,只要你说出房间里的这头大象,说出尴尬,把压力释放出来,场面反而会轻松。

 化解尴尬的万能方法

这里有一个化解尴尬的万能句式——“好尴尬”。对,就是这三个字,只要你敢说出来,尴尬瞬间就被戳破了。

比如,你在部门会议上进行分享,幻灯片突然打不开了。下面领导,同事齐刷刷地看着你。你满头大汗地想把幻灯片从u盘里再复制一遍,在这短暂的半分钟操作时间里,如果你什么都不说,就会变得无比漫长。

如果你敢于一边复制文件,一边说出“好尴尬啊,这和我想象的精彩开场不太一样啊。”现场的尴尬气氛一下就被打破了,你的压力和大家的压力都被释放出来,气氛也就缓和了。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其实你不在乎就不会尴尬了。尴尬源于过度的自我关注,有时候尴尬是你传递给别人的。如果你的心态变了,不过度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尴尬就会变成自在。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沟通的四个底层逻辑

一个人说话好听,不仅仅是因为他话术高超。在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你对事物的看法和你的思维方式。即你的所思所想,最后都会体现在你的语言中。

一个幽默会沟通的人,他的思想也一定是开放豁达的。我成为一名职业的脱口秀演员,除了经过长期的训练,也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苦难之后,逐渐明白,幽默的天赋少有,而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可以训练的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能够幽默沟通,笑对生活的底层思考逻辑。

长期主义:时间和笑才是生活的解药

Life is a struggle.(生活就是一场奋斗)。生而为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遭遇到很多令人绝望的至暗时刻。也许这些痛苦,一时无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痛苦的方式。时间和笑才是生活的解药。

幽默=悲剧+时间

这个公式背后的逻辑是:经过时间的发酵,总有一天我们能够用一种抽离、调侃的眼光重新看当时的困境。当你能过坦然地将自己的痛苦讲给别人听,别人能放心地从中感到优越感和幽默。双方都能笑出来的时候,你也就豁达了。

在喜剧演员眼里,很多时候,好笑并不来自快乐,而是来自于痛苦。我们遭遇痛苦的时候,首先会把他当作生活给予的礼物。哪怕当时还深陷其中,没法拿来开玩笑,我们也一定要把他记下来。因为痛苦可以成为最高级的幽默素材

比如我的同事梁海源曾经讲过一个买和田玉被骗的段子。他在回忆的时候说,当时被骗肯定很难受,但是同时很开心。虽然我被骗了,但是我可以把他写成段子,这样就赚回来了。

心态自由:接纳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

幽默很多时候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你跟别人的观察角度不一样,才能说出让人感到意外,戳中要害的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意外感和释放压力。

而想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提前是你能接纳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外界。因为只有接纳了,你才能看到这个事物的全貌。

很多人都有“吵架没发挥好”的经历,被人怼了一下子就噎住,脑子一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等晚上回到家,脑子里才浮现出100种应对方法,感叹“哎,我当时要这么说就好了。”

人往往会出于自我保护,对不确定的事情表现出抵抗情绪。我们吵架没发挥好,紧张,说不出话,就是就是赤裸裸的抵抗。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脑子里,或者外界信息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但是你已经对这些可能性说“no”,自然就反应不过来。

如何训练自己凡事先接纳的思维方式呢?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即兴喜剧里最核心的练习“yes,and”即“是的,而且”。

即兴喜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像,没有剧本和事先排练,遇到各种事情,全靠临场反应来完成自己的表演。

有的人面对危机特别淡定,随机应变能力强,就是他们接受事物和意外的速度比别人快。当别人还陷在失败,懊恼的情绪里的时候,他已经绕过负面情绪去寻找解决方案了。自然应对效果更好。

举个例子,到了季末,团队的业绩还没完成,开会的时候只有领导说:“大家要努力啊,一定要完成这个季度的绩效。”大家都回答“好的”。但其实这并不真正的接纳,甚至大家心里会想“压力好大”“真不想做”。

这时,如果你能说“好的,上次咱们沟通了一个新客户,虽然对方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应该可以试一下。”你在接受之后,添了一些新的信息,给出一个新的方向。再加上团队成员,能你一言我一语,参与讨论,也许你们很快就能有一个具体的方案,问题就能逐步解决。这才是真正的接纳外界,应对外界。

 逆向思维:倒着想问题才会更有趣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同一件事,别人说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到了脱口秀演员的口中,就变得特别好笑呢?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脱口秀演员都不爱“好好说话”吧。

如果大多数人都朝着固定的方向去想问题、去说话。脱口秀演员的本能反应则是“我不能和大家一样”“我得反过来说”。倒着说才有意思,这就是说话背后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从事务的反面去表达。

童话作家郑渊洁小时候,总听老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却说“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这就是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

我有两个训练逆向思维的建议给你。

第一,你在平时生活中可以试试,“任何话都反着接”。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用这样的说话方式,因为它就是说反话,接下茬。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对话:

“你是个猪“——”反弹“

“你真可爱“——”可怜没人爱“

你不妨找个机会和家人朋友,玩一玩。这样放松地对话,会帮你打开思路,快乐也就来了。

第二,多做“what if”的小练习,想象”如果“后面会怎么样。

逆向思维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相反的视角看,从结果倒推。也就是做“what if”

你看到一件事可以做一个假设,问自己“如果怎样,会怎样”,得出结论后再继续假设,问自己“如果怎样,会怎样”,一直问下去。

比如你正在思考要不要跳槽或者换行业,从正面思考让你犹豫不决,抓不住头绪,那么你试试站在事情的反面来看看:如果你没有跳槽会怎么样?如果换行业失败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样逆向思考,能让你看到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以及由错误出发,反过来正确的决策可能是什么?

旁观视角:跳出来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生活中很多事,当事人可能觉得不好笑,但是旁人一看就忍不住笑。

比如,在卓别林的电影中,作为小人物,卓别林总是遭遇各种苦难,被欺负,被嘲讽。作为电影里的角色,他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喜剧,但是观众看起来却捧腹大笑。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有一个幽默理论。当你用当事人视角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时候,你会和对方最大的共情,这时候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事也变得笑不出来。但是,当你把自己抽离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观看生活的时候,很多场面一下子就会变成喜剧。

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的视角,用叙述者的身份,把这件事跟自己或者好朋友说一说。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理暗示,能够帮你抽离出来,不陷在负面情绪里。

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

美国的喜剧女王琼·里弗斯曾经是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位女脱口秀主持人。人到中年,里弗斯和丈夫一起双双失业。丈夫因为承受不住失业和一连串的打击,选择了自杀。

当时是他们的女儿接到了通知死讯的电话,此后女儿陷入深深的抑郁。因为她前一天晚上还在跟父亲通话,却没有发现和阻止悲剧的发生。

里弗斯看着女儿每天失魂落魄的脸,感到非常无助。

后来她们去比弗利山庄一家非常有名和昂贵的餐厅吃饭。当打开菜单的时候,里弗斯对女儿说”亲爱的,如果你爸爸还活着,看到这么贵的价格,他肯定得再去自杀一遍“。

当时女儿就笑了出来。

生活总会遇到很多的不易,但是笑永远是生活的解药。

接纳自己

才能自信沟通

沟通是一个向外,同时也是向内的过程。想要更好地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是先接纳自己,划定自己的与他人的边界。正如我开头所说,沟通不是拉关系,讨好别人。无论与何人对话,都是一种平等的信息交换,希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沟通技巧是“术”,做人方式是“道”。有边界,有自我,有分寸,有魅力,是我们在沟通这件事上给自己设置的终极目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