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中年故事~2018散文

大二女生卖卵赚钱,只是iPhone惹的祸吗?缺“钱”的教育比缺钙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44人  余老诗写作课

“医生,你救救我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浙一医院公众号3月8号的报道,杭州一大二女生为了赚快钱,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

美娟(大二女生化名)来到浙一医院时,肚子大得像是怀孕七八个月。急诊医生看了也大吃一惊。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美娟看到同学们新买的iphone7,非常羡慕,很想自己也买一台。

可毕竟是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又不好意思向家里开口要钱。怎么办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有一则“买卵子”的广告,据说对身体并无大碍,收入却不菲。

挡不住诱惑,美娟就联系上了专业买“卵子”的人,并且按照约定去打了催卵针。

取出卵子之后,顺利拿到了钱,也买了新的iphone手机。可好景不长,美娟发现自己身体有了异样。

肚子大得出奇,这才吓坏了,赶紧赶到浙一医院就医。于是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美娟的做法是否合理。

先看看大家的留言,不得不感到有些小小的遗憾:

有人说这是欲望的罪过,有人说这是不走正途赚钱,有人说这是虚荣心作怪,也有人说应该打击黑市。

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不过,几乎无人提及金钱教育。

为什么说这是个金钱教育的问题呢?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美娟为了买到新款的iphone手机,她至少有如下几种选择:

1.向父母说明情况,借款。

2.找合适的赚钱机会,攒钱。

3.评估自己的物质满足欲望,加以平衡。

事实上,她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因为她对钱和钱有关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或许,从小就未曾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对,自古以来,“钱乃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一类的观念让我们对孩子谈钱总不能光明正大。

似乎一谈钱,教育就可能沾满铜臭味了;一谈钱,社会就礼崩乐坏了。

于是,人们在宣扬路不拾遗、安贫乐道的舆论声中,偷偷品尝金钱的滋味。

其结果是什么?

父母辈也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教育。

美国罗恩 利伯所著的《反溺爱》一书,提出了“要和孩子谈钱”,谈钱就是谈价值观。通过和孩子谈钱,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01

缺“钱”的教育

《反溺爱》一书,开卷便指出,当有人谈到钱的问题以及如何影响孩子的问题,家长总会感到不安。

美国如此,中国呢?

中国的的教育更是“缺钱”。

不是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到处都缺钱,而是说我们的教育内容里面几乎没有“金钱教育”这一说。

在学校,我们有道德教育、智商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劳动教育......

在家里,我们有尊老爱幼的教育、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教育、文明礼貌的教育、待人接物的教育......

在培训机构,我们有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教育、应试教育、左右脑开发教育......

搜了个遍,就是没有“金钱教育”。

如同“性教育”一样,如果家庭和学校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就会有电视媒体、社会大众、乱七八糟的人帮你去做各式各样奇怪的教育。

结果可想而知。

羞于谈钱的家庭教育,无暇顾及金钱教育的学校教育,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文章开头提到的大二学生美娟,是个家庭教育缺失“金钱观”的典型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呢?

02 

光明正大地谈钱

首先,允许和鼓励孩子提出有关钱的问题。

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一问起父母“咱们家有多少钱”一类的话,不是被瞪眼,就是被回敬一句“小孩子懂啥!别多问。”

渐渐地,我们学乖了,不问有关钱的问题。相应地,我们对金钱的正确认知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当孩子问“ 你赚多少钱”“我们有钱吗”,好好和他一起谈钱吧。孩子的善良、正直和其他优良品质都会在其中得到培养。

其次,给零花钱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

父母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才是合理的?在给的时候,应该怎么跟孩子谈?要培养孩子什么?

也许不少父母都会比较迷茫。

《反溺爱》告诉我们,给孩子零花钱,这是跟孩子谈钱的好机会。

因为,你可以让孩子延迟满足,比如告诉孩子要实现一个购物目标,那就要一点点存钱,由此培养孩子的耐心。

03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为正确的金钱观,背后是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父母与其等到孩子长大在金钱方面出现问题再去亡羊补牢,还不如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一、钱多钱少,都要过上精彩的生活。

把钱花在能带来持久快乐与回忆的物品或体验上,才能真正获得愉悦。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设定某些消费原则,让孩子参考;

示范几个聪明的消费技巧;

通过某些家庭仪式,让消费变得有趣,有意义。

比如,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计算买一件玩具,讨论如何更划算,如何性价比更高。

是网购,还是去商店,或者等到某些促销活动等,让孩子体会如何更划算更有乐趣。

第二、不过度节制,也不偏向物质主义。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消费标准。

物质主义的人比较重视物品,而不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会导致拥有很多东西的人,依然孤独、不快乐。

一方面,不能像吝啬鬼那样过度节制;另一方面,告诉孩子其实占有太多物质东西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

离开必要的物质,难以生活;但快乐和幸福,却又在物质之外。

第三、学会慷慨。

施比受更让人快乐。让孩子感觉到我能帮助他人,是因为我有能力帮助他。同时,因为合适的施与,快乐增加了。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爱心捐献,体会慷慨带给他人和自己的愉悦感。

第四、懂得知足与感恩。

让孩子知道目前所有用的一切,是多么幸运。因为知足常乐。

感恩当下所有的一切,为为之感到快乐。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这难道不是一种知足常乐嘛?

重点不是知足,而是知足带来的常乐。

当孩子能在简单生活中得到快乐,父母也一定是幸福的。

第五、学会取舍。

帮孩子区分“想要”与“需要”。任何人都没办法做每一件想做的事,也没有办法拥有每一件想要的东西。

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就必须做出很好的取舍。取舍的背后是选择的能力。

比如,想参加下令营,或者去国外旅游,二者选其一。

孩子就得对比和权衡利弊得失,懂得对事物做出相应的判断。

无时不刻皆教育;无处不在皆教育。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教育。谈钱,也会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