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大战赵孟頫(张树森)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永生_371f

写下题目,不禁哑然自笑,荒唐!这不是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吗?赵孟頫是宋末元初人,傅山是明末清初人,两人隔了整整300年,怎么能打起来呢?但我还是要说,他们还真打了,而且打的不亦乐乎。

image.png image.png

发起攻击的是傅山。先说傅山。
傅山是咱山西太原人。大名鼎鼎:大文人,大学者(与顾炎武、王夫之等并称"清初六大师"),大思想家,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医学家,大……。在我的故乡——阳泉市平定县,说起傅山,简直是神:他给穷苦人看病从不要钱,尤其是妇女儿童,看一个好一个。当时他在我县的冠山隐居读书。
那是著名的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歪脖槐树上吊死。狗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占领了中原和山西。傅山势不降清,在寿阳五峰山毅然出家,当了道士。但他这个道士与众不同:他穿着红道袍,红即“朱”,表示念念不忘朱明王朝。那年他39岁。辗转住在平定、盂县的山洞里,暗里干着反清事业。他与南明王朝派到山西的总兵官宋谦联系,准备在河南武安起义。不幸事泄,宋谦被杀,傅山被关进太原监狱。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在狱中绝食9天,差点死去。经朋友多方营救才获释。这就是驰名全国的“朱衣道人案”。出狱后,傅山矢志不渝。与顾炎武等结为同志,组织“票号”,秘谋反清。
有一件事最能表达傅山的真性情。那是清朝第二皇帝康熙十七年,皇上下令开设博学鸿词科,下令全国的人才到北京考试,择优录用。傅山已经72岁了,称病不去。但他名声太大,山西省长隐瞒不住,就出了个怂招——下令扎了个软担架,由20个精壮后生轮流抬着傅山进京。那时候没有高铁,连“低铁”也没有。太原出来要翻过太行山,经过我县的娘子关,羊肠小道,十八盘,崎岖险要。小伙子们累的弯腰驼背,屁滚尿流。傅山躺在床上,悠哉游哉,耻笑这帮蠢猪。到京后,他们住在我现在的家附近崇文门外圆觉寺。考试了,傅山吃下准备好的大黄,肚泻不止,一天拉二十来回,把个屋弄的臭烘烘 的,没人敢进,躲过了考试。傅山聪明吧,康熙更毒——哼,你傅山耍我,好,不考我也封官,让你难受去。于是下旨封傅山为内阁中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付秘书长。山西人见封这大官,高兴煞了,抬着傅山赶紧去谢恩。进了紫禁城午门,傅山“唿噜”一下,从床上滚下来,死也不进去。把山西官员吓得都瘫了。多亏一个内廷官员狡猾,赶紧打圆场说,好,好,傅山这是扑地谢恩,比下跪还隆重呢。闹剧才算收场。
这就是咱们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傅山傅青主先生。你说,他咋能看得起稀泥软蛋的赵孟頫呢?
但傅山偏偏喜欢上了赵孟頫。请看他的话:“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作字示儿孙》)看来,青年傅山原来也是“赵迷”呢。
但中年之后,满清入关,生灵涂炭,傅山的抗清意志愈益坚强。他反视赵孟頫,觉得老赵人格大有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你作为赵宋王室后裔,对蒙古入侵无丝毫抵抗,反而跑到忽必烈那里,阿谀奉承,博取高官厚禄。这像个人吗?这还是个人吗?于是,他对赵孟頫杀了“回马枪”。他写道:“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 他把赵孟頫称为“匪”,说赵书是“媚书”(“浅俗无骨”),全盘否定了赵孟頫。
赵孟頫气的又死了一回:丫丫呆!好你个傅山。你知道老夫63岁时写过一首“自嘲”诗,中有“唯余笔墨情犹在,留给后人作笑谈”。你把老夫”唯一“的都打掉,我岂不成了”狗屎堆“吗?真是气活我也……
赵孟頫当然不会说话。他是死人。死人只好受活人的气。
但赵孟頫有作品在。流传世间的成百上千的赵氏书法,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它们勇敢地站出来,代表赵孟頫回击傅山的责难。于是,明清之际书坛的一场大论战拉开了帷幕。
论战的主要焦点是:
*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是否公允?
*傅山“以人废书”是否可取?
*傅山“四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是否合理?
这样,傅、赵二位大咖的争论博取了广大“赵粉”、“傅粉”的眼球,全国书界风生水起,沸沸扬扬,为死气沉沉的明末书坛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多年后,傅山的火力越来越猛,赵孟頫眼看抵挡不住了。这时,全国知识界却开始流传一首怪诗:
“秉烛起长叹,
奇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异,
管卑亦非常。
醉起酒犹酒,
老来狂更狂。
斫轮于一笔,
何处发文章。”
我假装懂诗,把诗翻成大白话是这样:
今晚失眠了,
我点起蜡烛,
对书界奇才,叹息怅惘:
赵孟頫这小子真不一般,
管道昇小妮子亦不寻常。
酒醒了,我还想继续喝酒,
人老了,思想却更加开放。
七十岁的人了,想起来
我还欠他们(赵、管)一笔文债呵,
我的文章该发往何处,让更多的人知晓呢?
这首诗是傅山先生写的。他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对赵孟頫作出了中肯的评价,肯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也说明了傅山先生做学问的务实态度和阔宏气度。
“解铃还需系铃人”,傅山与赵孟頫的这场大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