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对“圣人”的认识—与管锥一见的讨论

2017-11-01  本文已影响232人  北池鱼

最近,在简书发表了《圣人的修养》数篇小文,与管锥一见兄弟多有探讨。回头一看,有点意思,遂稍加整理,以资讨论。

伏羲创制八卦

“圣”,耳聪口敏,通达事理,聪明睿智之意。人类在蒙昧的时代,那些能够发现自然规律,做出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发明创造的人,就称为圣人。有巢氏发明了房屋,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伏羲氏观天俯地制订历法,有利于农事生产……因为他们的聪明,被称为圣人。因为他们的贡献,被氏族成员推举为首领。所以圣人有了地位,圣人的意思就逐渐转为有地位的人。

圣人有地位,内含有道德高尚之意。请注意,此处道德高尚为后人所加。因为在氏族的时代,个人意识并未出现,人类只有氏族之名而无个人之名。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皆无父,只有其母,后代集体抚养。随着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的自我意识出现,且越来越强烈,于是争夺开始。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大概就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

私有财产的出现,导致有位者利用权力谋私,所以对有位者提出了道德要求。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庄子说,仁义的出现是大道的堕落。立论大概于此。《中庸》说到孔子,有其德,不有其位,所以不能制礼作乐。由此可知,圣人具有了有地位、有道德的双重含义了。

《中庸》说:“有德者必有其位。”但历史的发展证实,先学会砍人,砍人越多,地位才越高。刘邦、朱元璋都是不学无术的人,因为砍翻了天下人,所以位居九五之尊。后世读书人痛心疾首,圣人的概念又有了转向,开始强调道德而不是地位。

孔子讲学图

大概读书人有自知之明,自己成不了帝王,干脆有文化、有道德的人,都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孔子成了至圣先师了。

我们今天对圣人的理解,是有家国情怀,有志业追求,敢于担当的人。他们会为了民族、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甚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这样的情怀,其源头就在中华文化那个本根。在原始的氏族阶段,无有个人、他人、集体之别,大家浑然一体,无有区分,为氏族的生存发展尽力,实是自然而然。

有人会问,世界其他地区、民族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为什么没有这种文化,或者说不像中华文化有这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能够一以贯之的保留那个最原初的素质。以及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个主体民族,虽然有不同文化的周边民族入侵,甚至统治中原民族,但深厚的底蕴不仅没有使中华文华灭亡,反而同化了外来族群。

也因为这个原因,圣人传统从未中断。国人崇尚圣人,学习圣人,希望自己及子孙足够优秀,成圣成贤。在位者即使不是圣人,也要把自己打扮成圣人,说明了圣贤文化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圣贤文化也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它容易走向专制,容易使国民养成依赖性很强的子民心态。所以,在文化教育上,我们不能放弃圣贤文化的继承与宣扬,但自由、平等的教育不能偏废。成圣成贤,成了个人的价值追求,而不能成为对所有人的道德教条。在政治设计上,我们恰恰不能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付托给圣人,以法治国、一定形式的民主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