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华”不再

2016-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童言了无忌

在烈日炎炎的一个中午,外公摸着墙从菜园子里出来后,他那可劲儿干农活的“绝代风华”就难再了。

小姨远远地见他贴着墙拖着双腿往回家移,心一颤,赶紧跑去搀扶。手一碰到外公的手臂,心脏也和他那因疼痛和紧张而颤抖的身体“共振”了,跳得厉害。于是,赶紧劝说外公上医院检查。看在不远千里从京回来的幺女的份上,他接受了这份关爱。骨头老化、骨质疏松、骨头中空,不只双腿,连脊椎下六节包括尾椎部也都已中空并伴有骨质增生。从县城回来,不仅带回来几张片子和一堆药,还带回来一根拐棍。

外公一向能吃能喝还超能干活,干起活来甚至比机器还厉害。打谷子的柴油机轰轰两下不停机休息它很可能直接就跟你罢工呢!而外公“日不出已作,日落还不息”就是他的习惯,且不管太阳有多毒,在地里连续干上个四五小时是常有的事。这一点在村里众所周知,有时候他也颇以自己的这份勤劳而自豪,即使外婆笑他这是“死做”(即只顾流汗出力,不问价值回报)的节奏。我只知道懒惰是人的天性,却从未听说勤劳是天性。外公这样不要命地干,除了勤劳的家庭氛围和生存需求所致,我知道,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他的自卑和对未来的恐惧——在农村在那样的年代,有没有儿子不仅是一件关乎养老生计的大事,更是一道关乎尊严的命理。可叹他没有儿子!

因此,当小姨告诉我说他不能走路了时,我仅相信哪怕他是真的不能走了也就这两三天的事,过几天他又开始风风火火下地干活了。外公命硬,之前突如其来的脑梗塞、酒精中毒什么的都有惊无险,没把他怎么样。况且,前段时间他还宝刀未老,与一条两米多长的红蛇来了场漂亮的决斗。

不过,这次我败给了惯常的推理,外公败给了他76岁的高龄。回家看到他拄着拐棍从房间亦步亦趋挪到客厅,然后又缓缓地将身体放到凳子上的样子,发现他从未这么苍老过。但他坐在凳子上,不叫疼也不喊累,这让我们的心理痛苦都小了很多,有那么会儿,我竟然也忘记了他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直到吃饭时,他第一次用很温和的语气请别人给他添饭。之所以说是第一次,也是由于他那令人难以理解的“强硬”——他一向反感后辈用类似于添饭这样的小举动去表示尊老,也同样反感他的妻子这这样做,一副这等小时何须麻烦别人的样子。所以,当他把碗推到我面前时,我一时没反应过来。

看来,他不得让自己习惯去麻烦别人了,而我们也得学会去适应他的“软弱”了。下次,他说要洗手时,我知道我应该马上去给他打盆水来端到他面前,而不是丢给他一句“那就洗呗”;他说要看电视是,就应该把电视开好并把遥控器放到他手里;他说要洗澡,就该把水放好,把换洗的衣服放好······总之,我们要主动起来,否则,他会自己挺着去做这些,而且绝对会做得毫无怨言。正如他的骨质流失得越来越快,他却把农活抓得越来越牢一样,挺就是他平衡日渐虚弱的体制和不曾减少的劳动的“制胜法宝”。所以,当老人年过六十就识趣地转型,开始慢慢地过上抱抱孙子转转村子打打扑克的日子时,他依然挺着不服老。

因为要频繁来往医院,外公住到了县城的三姨家。昨晚电话询问老人家情况,三姨说,拐棍容易打滑,有时得扶着凳子移动。我想,他肯定不愿这么快就接受把自己置身轮椅的安排,依然相信挺一挺就不必麻烦别人,依然相信自己能扔掉拐棍重新站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