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不是怯懦、更不是无能,房玄龄是最好证明。日更33

2022-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传统经典学习笔记

昨日日更32,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让房玄龄留守京城,刘洎辅佐太子李治留守定州,房、刘二人的各自不同处理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刘洎喜欢擅自做主,颇有些敢作敢为的意思,但实际上却是不懂权力规则,没有读懂听懂李世民的交代,让李世民不放心,最后找个借口杀掉了。

而房玄龄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房玄龄

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印象一直是非常谨慎,甚至胆小。一见到李世民就非常害怕,尤其是李世民发脾气时,房玄龄就更加害怕了。

因此李世民曾说:房玄龄跟着我差不多二十多年了,每次见到我谴责其他人的时候,还是会脸色大变,六神无主,非常害怕。

“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馀年,每见朕谴责馀人,颜色无主。”

其实,我倒不认为房玄龄会真的害怕。房玄龄作为一个首席大臣,与李世民很早就共事,又在玄武门之年等立下大功劳。可以说,房玄龄是李世民的旧臣,也是勋臣,会那么害怕李世民吗?我想肯定不会。

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房玄龄一辈子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每一步都战战兢兢。从来不居功自傲,深深懂得权力规则。

这点就连早先的长孙皇后也是非常肯定的。长孙皇后在临终前跟李世民说,房玄龄跟着陛下非常久了,一直都是小心谨慎,办事缜密,任何奇谋秘计,都没有泄露过。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不得已的原因,希望您不要抛弃他。

后言于上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
长孙皇后(剧照)

正是因为房玄龄的性格一直很谨慎,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唐太宗离开京城去东征高丽时,授权给房玄龄,并让他可以便宜行事,不需要再请示。

如果换做刘洎,绝对会真的便宜行事。

因为同样的情况下,他让唐太宗李世民放心,对有罪的大臣,他会该杀的就杀。

注意,刘洎还仅仅只是辅佐太子听政,而不是像房玄龄自己就有代理权。

太子本身就是代理,刘洎还只是辅佐太子的重臣之一,可是他就敢说要杀掉其他大臣,而并没有说要请示太子和皇帝。

对比之下,房玄龄的处理就要老辣的多。

李世民离开后,有人提交了密奏,玄龄让人问密奏谁,说是密奏房玄龄本人。

如果换做刘洎,既然皇帝让我便宜行事,不用请示,那么很可能就开始自己处理这件事情了,才不管你是不是跟自己有关,是不是要避嫌,他不会考虑这么多。

房玄龄怎么处理的呢?

房玄龄将密奏送到唐太宗的行在。

唐太宗把告状的人腰斩了,并回信让房玄龄要自信些,再有这样的事情不需要禀报,直接处理就行。

上之发京师也,命房玄龄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或诣留台称有密,玄龄问密谋所在,对曰:“公则是也。”玄龄驿送行在。上闻留守有表送告密人,上怒,使人持长刀于前而后见之,问告者为谁,曰:“房玄龄。”上曰:“果然。”叱令腰斩。玺书让玄龄以不能自信,“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

唐太宗和房玄龄的表现都堪称完美,配合的天衣无缝。

唐玄宗与房玄龄(剧照)

房玄龄必须给李世民报告这件事,尽管李世民说不要报告,全权处理,但如果房玄龄真的不报告,李世民马上就会心里有疙瘩,这么大的事,你敢不报告,太胆大了,不把我放在眼里。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选择相信房玄龄,杀掉告状的人是最佳选择。

一来房玄龄值得信任,即是老部下,这次又没有隐瞒,说明房玄龄肯定没事。

二来,一个告状的和房玄龄比,肯定房玄龄重要。何况告状的还不知道真假。为了房玄龄,牺牲告状的人无所谓。

三是,也是最重要的是,房玄龄主动报告,显示了房玄龄的忠诚,他告诉李世民我没有二心和自己的私心,就是死心塌地的跟着皇帝。同时,也是要让李世民处理这件事,看自己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通过这这个回合,

房玄龄展示了自己对李世民的绝对忠诚;李世民展示了对房玄龄的绝对信任。

双方的感情和信任又加深了。就完全不惧怕别人的挑唆了。

房玄龄也遇到了诬告,结果就没事;而刘洎就被赐自尽了。

多年后,萧瑀就跟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省的大臣们。有朋党的嫌疑,不忠诚。

而唐太宗怎么说呢?

他说我尽管不聪明,但也不至于这么糊涂。

与对刘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如果不是房玄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很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

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如此。

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寮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

因此,我们对比刘洎和房玄龄的事例,可以看出,千万不能狂,人狂必有祸。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