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刚读书会-讲书好文荟萃

讲书 第98期 解密中国人的性格DNA《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上

2018-05-16  本文已影响2人  喜刚读书会

读完这本书,你会惊讶过去中国人的性格与现在的我们是多么惊人的相似,虽然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努力的发现和改变自己,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成就自己。

本文约3900字,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点击“阅读原文”或下载“喜刚读书会APP” 观看视频。

我很喜欢这本《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中国人以外国人视角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其中包括注明的《中国人气质》、辜鸿铭的《中国人精神》、桑原隧藏的《东洋史说苑》、波特兰・罗素的《中国人性格》,还有一些剖析中国人性格相关的经典散篇。

这本书直截了当的告诉你,中国人的性格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哪怕是在东亚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这些国家,依然能看到许多鲜明的差异。

我们的性格里有着一个文明古国才有的自尊和骄傲,又隐含着在近代历史种种自卑。中国受到过太多赞美和崇拜,也受到了太多的批评和嘲讽。我们有很多难以改变的苦难根源,于是编造更多用以逃避问题的借口。中国人整体的特性是很大区别与其他国家的,我来客观理性的告诉你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我们恪守礼节、勤劳刻苦、节俭持家,同时又缺乏时间观念、说话拐弯抹角、热衷功名、讲究面子,我总结出了最为突出十条特征:

1.顺而不从

2.家族文化

3.善和不善斗

4.泛道德论

5.心灵淳朴

6.强烈偏好世俗生活

7.中庸之道

8.忍耐与节俭

9.麻木不仁

10.积极乐观

读完这本书,你会惊讶过去中国人的性格与现在的我们是多么高度的相似,虽然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努力的发现和改变自己,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成就自己。

首先,面子问题。这是老外永远理解不了的文化之一,别说老外了,中国人自己有时候都搞不明白我们的面子是什么。

面子不可琢磨,没有规则可讲,随着时代还会废除和替换某些规则,而这些全由人们的常识来定。这就太可怕了,也是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人敢说能把面子讲明白。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非常戏剧性的,你可以把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看作是一个演员的成长。因为面子很多时候事关形式,与事实无关,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演的好,你是家产万贯,还是穷光蛋一个都不重要。

节俭持家。这是被我们视为最值得传承文化之一。那中国式的节俭可以夸张到什么程度呢?以中国美食为例,烹调食物的方法和招待方式堪称艺术大师,样样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甚至就连病死的狗、马、骡、蛇都不从会放过。这方面,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无尽其所的民族。

勤劳刻苦。中国人的勤劳和刻苦大部分时候都是与功名相关的,例如我们的当前的教育制度,高考虽然与过去的科举截然不同,但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依然相信只有刻苦的学习,才能够通过高考换来一生的转折。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必然更加勤劳刻苦的学习。

恪守礼节。古训“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足以说明我们礼节的标准和繁琐。崇尚礼节是文明的表现,但繁琐的礼仪成为一种约束的时候,就成了民族发展的障碍。礼节看作是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并不包括心态或情感。中国人所确立和使用的各种全套尊称,也是礼节的衍生。

拐弯抹角。对于直来直去的西方文化,能够正确理解中国人话外的意思,恐怕是能否成为中国通的考核标准了。只凭听中国人讲话,老外是不大可能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管你汉语水平多高,也不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思,也仅仅是理解所有的字面意思。外国人要与中国人交往,他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足够强大。

柔顺固执,顺而不从。在执行命令方面,中国的各级官员间,或多或少也盛行阳奉阴违的现象,连高层的官员也如此。他们不执行命令有的是个人懈怠,有的是碍于情面,最重要的是金钱的诱惑。政府各部门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每个都如同后宫大戏一般。

心智混乱,思绪含混。中国的教育并不让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一门学科,并付诸实践。中国人普遍有个习惯:把事实直接当做原因,这是心智混乱明显的表现。“你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盐?”你问中国的厨子,“我们向来不在面包里放盐”,他解释道。

神经麻木, 麻木不仁。现代心理学对人幼年时期的研究表面,在婴幼儿时期的刺激多少会直接影响人成年后,对事物的兴奋程度。(我只记得大意)不幸的是,中国的育儿方式更加认可乖巧的孩子,不吵不闹,听从安排。到了青春期更是重复单调的功课,少有休息。培育出来的人格,最终就是麻木不仁的,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好奇心。

蔑视外国人,轻视外族。中国的邻邦小国都曾经是我们的附属国,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生存只能对中国俯首称臣。直到北京被占领,这种思想才有所改变,这是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的中国外交。

现在的中国早已变化,其中经历了崇洋媚外,而又有今天的自强自立。

公心缺失。封建社会体制下的统治者是家长式的,要求其臣民顺从听命。皇帝作为家长,忙的是家长自己的事,管不了家里其他成员。民众的态度与皇帝遥相呼应。普通民众无不认为,只要个人的利益没受损失,公共财产用不着关心,自然就缺乏责任关心。

当今中国当然不是如此,我们的民族主义精神早已迸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早已点燃。

因循守旧。古代经典不仅铸就了中国民族,皇权体制也是按此模式构成的。一种统治形式经历了史无先例漫长的年代仍然行之有效,像对儒家经典一样,倍受推崇,也就不足为怪了。说实话,这份影响现在还是在的,比如阴历,比如各地的家规,民间习惯等等。

生命顽强。中国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从未间断。不管人口伤亡有多严重,只要有几个年头的太平和丰收,很快人口就会迅速成长。换言之,极端的贫苦也不会持久而有效地遏制中国人口增长。

忍耐和执着,能忍且韧。中华民族人口之多,为了取得生存手段就得尽其所能。有人说的好:“中国人已把贫穷化成科学”。他们学会了把最文明民族的积极勤劳和北美印第安人消极的忍耐集于一身。

知足常乐。中华民族是个相信宿命的民族,“四书五经”中有不少关于天命的论述。这般迷信命运的民族,肯定不愿意去与自己深信不疑的命运拼死抗争。

面对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那些依旧坚持活在过去的人,是不会认可生活需要改变的。只有目睹别人优点的人,才会产生改良的冲动。

孝悌为先。“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特别受到这样的教育:但凡道德沦丧,其根源均为缺乏孝心。违背礼节者、为官不忠者、对朋友不忠诚者、临阵不勇者都因为缺乏孝心。在中国谈父母的责任也被认为是多余的。

祖先崇拜正是上文提到过的那些死气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状态和保证。只有保守思想遭到致命性的重创,否则我们是不会调整自己的,逝去的几代人仍然被奉若神明,中国怎么可能真正向前迈出一步呢?

至今还有很多父母用孝顺来要求子女,结果自然是没有想象中美好。

仁爱慈善。中国人的善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为穷人施舍棺材;收埋无主死尸;买回鱼鸟放生;有的地方为病人赠送有神奇功效的膏药;免费接种疫苗(理论上的);提供廉价的或免费赠送劝人行善的书籍。而据我们观察,针对人的善行反而占次要地位。这些善举千篇一律,行善者不会有什么麻烦,费不了多少心思。深邃中庸之道。

缺乏同情。中国人对残疾人的态度很能说明缺乏同情心,人们对盲人、聋子、秃子、跛子、斜眼都要避之惟恐不及。中国人对精神上有缺陷的人也口无遮拦。

中国缺乏同情心也表现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家庭关系总体是不好的。之所以不幸福,究其原因是缺少感情上的和谐。

女孩子一出生就在不同程度上受人嫌弃,这种遭遇对他们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有关中国儿媳妇蒙受的苦难写起来可以独立成章。买卖妇女和儿童的现象在中国不限于只有灾荒严重的年份,只是遇到这种年份更是司空见惯罢了。甚至夸张点的,我们都喜欢的东北笑星也常常用残疾人,低智商的人来取笑。

社会风暴,好惹是非。中国人爱大喊大叫发号施令或责难他人,积习难改。中国人骂人的工夫已炉火纯青,争吵时一张口,污言秽语就如污秽的流水,滔滔不绝,在这方面英语甘拜下风。

中国人骂到激烈时就会动起手来,扭打到高潮时,最拿手的就是揪住对方的头发,尽量多拔下对手的头发。中国人骂起来有个古怪的特点,他们认为直接咒骂对方本人的过错不算是真功夫,要骂就要骂他的卑鄙出身和他的祖宗八代。

明责守法,相互责任和遵制守法。中国人尊重法律,即使法律不值得尊重。主要是怕法律的实施者过于黑暗。

猜忌多疑。中国长期盛行猜疑,最醒目的例子便是各地城市周围的高耸的城墙,各家各户垒起的院墙。

中国人互不信任的原因大概有两类,一是因为不了解,二是因为太了解。

有句谚语:“一人不入庙,两人不窥井”。因为庙里的和尚见你孤单一人会趁机谋财害命。

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就是诚信的缺失。

诚信的缺失,多谎少信。中国人是非常聪明能干的,他们的知识足以满足种种需要,不缺各类人才。若是没有相互的信任,缺了以真诚的目的为基础的信任,振兴就成了空谈。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令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体现在在道德层面的约束力,还有对人性思想的高度划一。这种帮助中国人成功延续至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世界却不可理解,甚至空洞幼稚的想法。

儒教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历史中,佛教曾经吞下了道教,道教也曾吞了佛教,然而最后都被儒教归化成了三教合一。

天界里的权威不是固定不变的,显得很混乱,孔子、老子、如来之间却相安无事。中国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两种信仰会相互排斥呢?因为在中国人的思考模式中逻辑矛盾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理会。于是,我们本能地学会了将两个互不相干的主题融合的艺术,不用顾虑两者的差别,放到一起就好了吗。

哇啊,你是不是惊讶过去的中国人性格与现在的我们是那么的相似,失去信任而没人再扶起的老人,缺少信仰又似乎坚信某些事情,对公权的不信任,父母与子赡养矛盾,琐事争吵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性格DNA有着直接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