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深度思考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16人  z先森说

古典老师是个人成长领域的高手,除了出版《跃迁》这本书之外,古典老师还出版了《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两本畅销书。《跃迁》是古典老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高手是如何利用底层规律来放大个人的努力,实现跨越式成长。很多人也很努力,但就是没有找到法门,没有让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外包大脑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据统计,现在每一年产出的知识总量是过去一年知识总量的5倍。面对如此之大的信息洪流,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不会倍信息裹挟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将大脑外包,即将那些不重要的事用工具代替自己来记忆,为大脑腾出带宽来思考。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举个例子,你会不会记下你所在城市的地图,然后每次出行时按照记忆来规划路线呢?我相信你肯定不会,你会用APP来导航。同样的道理,面对生活中其他事情,能外包的一定不要占据大脑带宽,可以用各种工具帮助自己。比如用清单写下要做的事,不用大脑刻意去记忆;用知识管理工具帮助自己管理知识,需要的时候调用就行。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自己有限的精力聚焦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就是高手的成长暗箱。

专注

相信大家都听过二八定律,市场前20%的企业占有80%的资源,作者也称之头部效应。而在个人成长中,有时付出20%的精力便能获得80%的回报,前提是你要能在那前20%的赛道上。进一步往下推,前20%的赛道遵循二八定律,20%的20%也遵循二八定律,如果能找到20%的20%的20%,那一个人就能比别人节省64倍的精力。

一旦找到了这样的赛道,怎么做才能持续保持优势呢?高手的做法是专注。想像一个比平常人聪明2倍的聪明人,将自己的精力分配到3个领域上,那么平均一个领域他将只有67%的精力在上面,很容易被平常人打败。当然这只是一个约数,通过这样的类比来说明专注的重要性。

股神巴菲特最崇拜的体育明星是美国传奇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斯,它的职业生涯的打击率高达40%。他有一句名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才去打击。如果我总是去打击幸运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成为棒球名人堂选手。”

泰德·威廉斯

高手总是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专注也是高手的护城河。专注在自己能够施加影响力的领域,持续迭代就能产生巨大的回报。

具备问题意识

如果说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那么不断学习就是高手的成长利器,高手的学习方式也与普通人有所不同。首先,高手具备问题意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更强调答案,而不是提问,然而提问能力却是真正能反映人思考能力的差异。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管理决策中最常见的错误来源,就是强调发现正确的答案而非正确的问题。”德鲁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你问题就问错了,那么答案不可能是对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你发现一个产品销售不好,你会做什么?我不知道你实际会做什么,但你首先应该发现正确的问题。

一个产品销售不好,你可以问:如何改变对销售员的激励政策?你也可以问:如何更好地培训销售员?你可以问:如何让顾客重新认识我们的产品?你还可以问:如何重新研发产品,让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你有很多问题可以问。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去发现:在这些问题当中,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问题。

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就是多问自己为什么,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刨根问底,寻找其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问对了问题,就是成功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寻找知识源头

具备问题意识以后,怎么解决问题呢?当然要用到知识。但知识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一手知识以及二三四五手知识。高手的做法是找到知识的源头,因为处于源头的知识浓度最高,精华含量最大。

源头的知识经过传播后,有的为了营销效果常常会曲解原作者的意思。比如“刻意练习”这个概念,一开始是由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与威廉蔡斯合作发表的对比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关于专业技能习得的“10年定律”。

论文中并没有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但后来《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森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和赫伯特西蒙合作发表了《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才首次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这算是第一手的信息。

后来埃里克森发现人们对他们的论文有所误解,于是出版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刻意练习”,这算是二手信息,它是对一手信息的如实转述。

越到后来,“刻意练习”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1万小时”定律,各种公众号、培训师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万小时”定律,以此来推销他的课程。

其实只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加上谷歌翻译,1h就能读完那篇论文,而你读完《刻意练习》这本书也要花上几天时间,要是再参加那些培训师的课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大部分人都会被忽悠去学习三四手知识,因为你感觉到自己学到了知识,但花费的精力成本是巨大的。

那如何去寻找知识的源头呢?有以下几个途径:
(1)高水平的期刊论文、行业的最新数据报告;
(2)名校的教科书、MOOC里推荐的一手材料;
(3)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极高的书和文章,比如《国富论》、《穷查理宝典》等。

系统思考

高手比普通人更重要的能力是系统思考的能力。有时尽管我们掌握了方法论,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很可能是我们局限于只在系统内部思考,只能解决系统内部问题。时间长了,问题又会出现。

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改变的只是系统的某个元素,没有改变系统元素之间的关系,而系统元素之间的往往比元素更重要。只单纯的改变系统的元素,不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系统的全部元素,系统也将维持不变。

比如说,有的人想减肥,为了瘦采取节食少吃的方式,结果忍不住吃胖了,然后又下定决心要减肥,从而陷入这样一个循环系统: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在这样一个系统内部,无论怎么改变都很难有效解决问题。

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学者,叫阿吉里斯,他提出了一个模型,叫做双环学习。他说,很多企业进行学习,只是想怎么改变行动,这是单环学习。行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往往是目标。有些时候,需要改变的不是行动,而是目标。改变目标,这是双环学习。再往上,目标是由什么改变的?是由你的心智模式改变的,第三个层次的改变就是心智模式的改变。这种学习方式为三环学习。

这三种学习方式上有一个层级的关系,每一次升级,都是像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如果能够改变行动和目标背后的这个心智模式,那么影响到的就不只是当前这一个行动、一个目标,而是这个心智模式可能影响到的所有行动、所有目标。只有改变了心智模式,你才不会重蹈覆辙,陷入循环怪圈。

除了外在修炼,高手还具备一种内在修炼心法,而所有的修炼心法背后的推动力都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看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

开放流通的系统会产生幂律分布,产生头部效应,但同时也让整个系统的资源更加充沛。保持开放的心态会让自己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因为信息是一种无成本、有门槛的分享物。无成本是指信息被分享以后还是信息,不会改变其本质属性。有门槛是指如果听众的认知水平不够,即使看到分享的信息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在提升认知上花的精力不会因为信息共享而被浪费。相反,通过分享会让你对分享的信息更加了解,对提升自己的认知大有裨益。所以,积极参与到各种流通当中,以开放而不是批评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这样你的收益会最大。

看自己:保持好奇,做一个有趣的人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怀着对未知的好奇来探索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只要你还有好奇心,这个世界就还会在你面前延伸,未来依然可期。

有数据显示,学龄时期的儿童一天会问父母大约100个问题,美国的研究数据甚至显示,4岁的小女孩一天会问妈妈400个问题,男孩略少。

那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问“为什么”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经习惯的时候。好奇应该是我们面对不确定人生的态度,做一个有趣的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

一年输出50篇读书笔记|0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