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精进》第二章节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1、满意原则和最优原则。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他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以寻找餐厅为例,如果想吃到好东西,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不那么优秀的环境,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2、德国儿童文学家雅诺什的一个故事《哦,美丽的巴拿马》告诉我们,在努力跋涉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哪里才是我们心中的“巴拿马”。
3、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高薪的金融工作,和没有收入、前途未卜的公益教育项目之间所做的选择,前者令人满意,后者对他来说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4、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雷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他所说的“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5、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6、从电影《一代宗师》出发,作者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概念,从目标、眼界、信念三个维度来阐释。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7、大多数的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可以在自己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能够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如果现阶段,不知道最高目标是什么,可以采用雷教授的一个方法,问自己,最近的一周(或两周、一个月、半年)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回忆过程以及完成之后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问自己为什么这件事如此重要,这些最有意义的事所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
8、作者收到许多求助信,求助者的处境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模式: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悬殊,两者构成严重冲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9、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助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10、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试试这三步: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11、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赛道假设
低关联假设
僵固型心智: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
零和博弈
12、三种更灵活的思维框架
目标悬置
能力嫁接
特性改造:改造工作的特性,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13、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3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14、选择太多时怎么办?一般人在做选择时,很难做到精细化思考。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粗略地审查易得的、显然的选项,一旦找到合格的选项后就停止对其他选项的探寻。利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15、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职业选择时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优点是把人们隐性的思维显化了。不过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选择情境,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不适用,此时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很可能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这个时候可以参考“拇指原则”。
16、根据决策心理学的“规则遵循理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举珍妮苏克的人生经历为例子。
17、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重新做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也并不意味着被修正的选择毫无意义,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