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子为何要习“六艺”

2019-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红扉读

我国古代,君子的称谓分为两个阶段。

春秋以前,君子是对贵族和做官的人的称呼;春秋末年至后世,君子是对道德高尚人的称呼。

“六艺”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之一儒家,是孔子教授学生的知识,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是古代大学教授的基本科目。«易»和«春秋»是选学科目。

儒家强调,做人要仁民爱物、济世利民,成为一个圣人、君子。君子必学“六艺”,气质谦谦,然后君子。

«史记•滑稽列传»中,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话,«春秋»以道义。

这就是儒家六艺的教学内容。«礼»讲礼节仪式;«乐»讲和谐;«书»又名«尚书»,中国最早的政治文献,讲智慧;«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讲文明;«易»讲推理玄学;«春秋»讲鲁国历史。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说明,«诗»«书»«礼»«乐»如果学,人人都能学会学懂;«易»和«春秋»比较高深,很少有人精通学懂。

据«庄子•天运»记载,«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和学生们总结前人智慧而编撰删订的一套儒家经典。此套经典又称为“六经”。

中国汉朝以后,儒家学派成为治理社会秩序和管理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六艺”成为君子修身养性的一套完整哲学体系。

除了儒家“六艺”,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六艺”,是«周官»中记录的“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是指为官之人需要掌握的六种技能知识,与儒家修身养性的君子“六艺”意义不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