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踞关男子学术监狱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平凡可耻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恩正君不点头

我是江苏人,和许多人一样我还记得那届高考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

写作文的时候,尤其是议论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合适的例证,证明自己的观点。那年李娜法网夺冠,媒体在各大版面上渲染李娜是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如此报道要传达的核心意思就是李娜是战胜自己的典范,她本身具备的要强性格和不服输精神如何支撑她一路走来,这么励志的典型,当然也被我收入到作文中。后来证明虽然那年高考提到李娜的人很多,这个红土场上的黄种人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的骄傲。

之后的李娜,运动场上的表现依然抢眼,各大广告商的签约接踵而至。在14年澳网夺冠回乡之后的李娜,不仅有副省长接机,还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80万奖励。然而率性的她并没有给合照官员好脸色,于是流传出了李娜“冷脸”的新闻。我喜欢李娜的冷脸,这无疑是一记火辣辣的耳光,打的强行拉关系的官员们魂不守舍。体制外摸爬滚打那么多年的娜姐,并没有什么人待见。

但是反过来,平凡的李娜和不凡的李娜,差别实在太大。如果没有不凡的李娜,无论那冷脸多么戏剧化,也不会被媒体揽到聚光灯下。


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社会话语体系,不平凡人们的表演每天都在上演,媒体为他们搭建好天然的舞台,他们花边新闻就像西洋镜里的风景一样一条条闪烁。他们的嬉笑怒骂好像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全部情感,他们的生活好像才是真正有品位的生活,反观我们稀松平常的世界,简直这还叫生活吗。就在这样的渲染中,平凡的世界被一步步压缩到尘埃中。平凡和平庸的定义之间是模糊的,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浮华而躁动的心跳。

对于平凡的定义,其实来源于每个社会的价值排序,就像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认同这个游戏规则的人就不断的追求他。在中国这样一个“老大帝国”中,社会价值排序还是承袭着浓厚的权力观念,不平凡的人自然在各个领域掌握权力的人,而关系社会的血液又使得这些“不平凡”的人互相抱团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权益。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中,梁晓声谈到他认识的一位德国市长在业余帮助城市里面的住户修烟囱,因为市长这份工作的薪水并不高,而这位市长本人还有妻儿老小。这在我们的社会价值排序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的社会中,权力的附加值总是能够让权力本身变得骄纵非常。

不平凡带来的抱团,意味着权力的扩张和蔓延。我们的话语体系在有意无意中制造了对于权力的迷恋之后,同时还给民间阴谋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加上权力寻租的一些真实案例的报道,更像是作料一样为这道迷魂汤“整体提鲜”。而平凡老百姓的权益受到侵犯之时,最先想到的是找媒体,而在一些关键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必须闭嘴,媒体没有能力作出任何形式的反抗。假使最普通的公民和权力的掌握者在自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得到来自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同情是一样的话,我想并不会有很多人会挖空心思挤破头去进行阶层流动。甘之若饴的平凡生活,如果能够稳定安康,谁不想这样呢?

平凡不是平庸,只是在平凡受到来自不平凡的势力侵淫时候,平凡者少有能够保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武器时,平凡者对法律和社会公正不再信任的时候,才会以为平凡是可耻的。

最近在读梁晓声的文章,他觉得当社会还无法满足平凡人民的基本愿望时,文化作为社会中最清醒的部分,应该提醒社会来关注这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生活方式来刺激后者。尤其在当下,平凡人们的人生能动性被社会转型的惯性严重甩掷,处于失去重心的茫然阶段。但是清醒而敏感的文化也要明确,平凡的大多数,任然是社会上的主流和基础,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