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书优秀之星经典文学作品

不读此书不知道,曲解《诗经》很多年——读《诗经点醒》有感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16人  爪子冰凉呀

“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流沙河先生说有一种东西名叫文化,这种东西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够摧毁的,所以诗最终还是流传下来了,让我们有幸可以读到这些美妙的文字。这本书源于腾讯星空课堂的讲座,有幸读到此课整理出的书籍,也因此能跟随流沙河先生学习、理解诗经里的春秋文化。

老先生说这个系列讲座总的题目是“诗经点醒”。就是把一首诗究竟是怎么回事,把它打明叫响,究竟这首诗说的啥,叫“点醒”。而在我这样粗浅的学习者看来,这哪是“点醒”,分明就是诗经文化的启蒙啊!若不是看了这本书,我竟不知多年来读得诗经里有很多是错误的读音,更不会知道对整首诗歌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偏差!愧哉愧哉!

《诗经》是个啥?

《诗经》是怎么一回事呢?先不叫《诗经》,最初只叫《诗》,孔夫子大概就是从当时有记录的诗中间找到了三千多首,然后一并归纳整理,他提到这个《诗》的时候称它为“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〇五首。这三百〇五首,孔夫子把它拿来当教科书,因为他办了个大学,要学诗。

当时学诗除了学习书法、陶冶性情以外,还要了解人情、世态、社会变迁,所以不是纯粹地为艺术而艺术,是有一种社会文化的关怀在里面,这就是孔夫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整理这一部《诗经》。这部《诗经》整理出来,哪怕只是这一件事情,都足以叫孔夫子不朽,因为这一部《诗经》有人类的意义。

这些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流传下来的诗歌。《诗经》里最早的,可以早到周朝以前商朝的末年;最晚的可以晚到西周周平王的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周灭亡的时候,其时间跨度至少有六百年,六百年间的这些诗歌,当时就叫“诗”。《诗经》以前没有“诗”,“诗”这个字都专门是为《诗经》造的。

什么时候又叫“经”呢?那时已经很晚了,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秦亡了,汉代初年,一些读书人,把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的诗歌重新又分为了几家,来加以解释。所谓“经”,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什么为纲、纲领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社会文化,需要有纲领性的东西,就叫“经”,所以汉代就把它叫作《诗经》。

所以《诗经》里面一开始就是《周南》《召南》,这两个部分就是描写的周公、召公各管的那一片的诗歌。

《诗》三百,故事说不完

《秦风·蒹葭》——亲爱的这不是爱情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原来这首诗歌颂的不是爱情,而是说隐士辞去朝廷的官不做了,到水边去隐居,人们仰慕这些隐士,要来找他们,找不到。“所谓伊人”,“伊人”,就是那个人;彼人,指的就是隐士。这样一说,诗歌里蒹葭苍苍的画面放佛又多了一层神秘飘渺的气息,这位“大神”去了哪里?是卧龙深山?还是隐居竹林?千百年之后我们依然不知,但我们知道的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这样求贤若渴的风气,人才穿越千年依然让人为之着迷。

给我印象颇深的另外两篇是《邶风·燕燕》和《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拉着你的手,给你宣誓,我和你过一辈子。这是古代战场上两个士兵爱的诺言,虽然这是一场在历史上非常小、小得不足道的战争,没有人知道了,更不用说这一场战争中间的小小的一点悲欢离合——就是一个士兵,他的同性恋,这首诗记录下来了。

而诗经中还有一首相对不那么”火“的诗歌,叫《邶风·燕燕》,同样也是诗经”十三国风“里邶国(后被卫国吞并)的诗歌。这首诗是卫国夫人庄姜自己写的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庄姜夫人是谁呢??其实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卫风·硕人》对其有过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么一个美人说的就是庄姜,这首诗歌是她嫁到卫国这天,卫国百姓看到她时说的。可是庄姜嫁到卫国不受宠,第一夫人在冷宫中很寂寞,于是就找了一个朋友,燕燕这首诗就是她写给女友的思念之诗。

孔子绝无意思要提倡同性恋,但是他把这样的诗保留下来了,后人也一直传颂,引申出更为广阔的意思,这让我深感文化的包容与伟大。人类爱情中间各种现象自古有之,但哪怕是在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知识的春秋,先人帮我们保存了下来,毫不回避它,这样一种胸襟,实在是了不起。

有些心事,是穿越千年的共鸣

之所以感到有共鸣是流沙河老先生最后讲的两首:《召南·小星》和《卫风·氓》。前一首描写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役夫之悲,一个苦唧唧的上班族,哎呀心里那个苦绵延四季的每一个黎明:”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实在像冬天清晨想赖床不起的自己!

而《卫风·氓》里描述的婚后生活像是平日听到的无奈婚姻一样,当爱情淡了,婚姻走过七年之痒,夫妻之间的温情与浪漫也都没有了,有的形如陌人,有的缘分走向尽头,这才是最令人心疼的吧。

读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了,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阅读、理解、消化,同时也在反省,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了解地实在是少之又少,但任何改变从现在开始都来得及,谨以此篇提醒自己:学习路上,永无止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