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什么?
今天在“千课万人教学研讨会” 上听贲友林老师上了一课鸡兔同笼,感触颇深。鸡兔同笼问题历史悠久,源于1500年前的《九章算术》。同时也是小学数学的经典难题,是之前小学数学奥赛试卷上的常客,每个上过小学的人也都肯定接触过这个问题。可是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传承上千年而不衰?鸡兔同笼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杭州会场,看看专家们会怎样开展这个课程。
鸡兔同笼问题这次展会有三位老师展示,第一位是贲老师。贲老师在上课前给孩子们准备了一组问题:“鸡兔同笼,上有九头下有26足,问鸡兔各几何?”
1.我会做这道题,我的的解题过程是:
2.我不会做这道题,但我愿意尝试:
3.关于鸡兔同笼,我还有以下问题
在课堂上贲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先将这个问题“画出来”,一个圈表示一个头,圈下画四条杠表示有四肢腿。再让会做的同学在黑板上将他们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孩子们展示了三种方法:加腿法,分组法,和枚举法。
加腿法是假设鸡也有4条腿,那么总腿数为4*9=36条腿,多出来36-26=10条腿。再将这10条腿每个头去2条从模型上擦除得鸡的头数10/2=5头。兔头数9-5=4头。
分组法是假设鸡和兔一样多,那么鸡和兔可以看作一组。每组的腿数为4+2=6个,一共有26/6=4组余2条腿。4组共有4*2=8个头,多出来的头数为9-8=1个头。1个头,两条腿,正好多出一只鸡,兔子的个数为4,鸡的个数为5。(这个方法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当鸡和兔的个数相差大于2的时候,这个方法就失效了)。
枚举法:因为鸡兔总数为9只那么依次假设
鸡兔同笼教什么?从这三种解法我们可以归纳出解题思路:都是先假设,再检验,再修改假设,最终找出正确结果。我们把这个解题思路称为假设法。
很多老师以及辅导班都讲过鸡兔同笼的问题,讲来讲去无非就是假鸡得兔,或者假兔得鸡。只教学生解决问题,却教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寻找这个逻辑的方法。
贲老师整节课从未提及这道题如何做,而是通过不断的引导,鼓励,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如陈老师所言:课堂上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个解法,一个概念,一条公理,那么这些内容将深深的印在他的脑子里。强于老师灌输的百倍。
鸡兔同笼教什么?看完这节课我的答案是:教学生假设思维的方法,教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