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荟

听课笔记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欧阳木木

57.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三个阶段的胜利

主讲:姜鹏

      汉武帝时代,在马邑之谋以后,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前后约为30多年。在前15年里,汉朝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而这15年的作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朝就是通过这三个阶段,逐步获得了战场上的优势。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把匈奴赶回黄河北岸,并在黄河北岸建立了汉朝据点朔方城,这就是对匈作战三个关键性阶段的第一阶段。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再次入侵汉朝边境,这一次,他们打到了上谷郡(河北张家口一带)。面对匈奴的进攻,汉武帝派遣名将卫青和李息共同出击。两位将军并没有直接奔向匈奴部队,而是从云中郡出击,击败匈奴,抢夺回一百多万头牛羊,在物质上弥补了汉朝政府和百姓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凭借着这一次战役,汉朝再次夺回了“河南之地”。这里的“河南之地”并非指的是今天的河南。黄河呈“几”字形,以“几”字的横为界,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河南地”,也就是今天鄂尔多斯至呼和浩特一线以南,古书上一般也称之为河套地区。

      夺回河南地非常重要。因为从秦汉以来,匈奴兴起于阴山北部,随后逐渐扩张到阴山南部,跨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匈奴人进入到黄河以南,也就意味着秦汉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今陕西省中部)暴露在匈奴的眼皮底下。匈奴人随时可以攻击帝国的心脏,这是十分危险的。元朔二年(前127年),在卫青等将领的努力下,匈奴人再次被赶回黄河以北。凭借这样的功劳,卫青被汉武帝封为长平侯,他的部下苏建、张次公也均被封侯,顺便一提,苏建就是苏武的父亲。

      重夺河套地区后,汉武帝的智囊主父偃就说,要想巩固住胜利的果实,仅仅把匈奴人赶走是不够的的,我们还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据点。对匈奴人而言,在这片地区放牧当然是好的,那么对于汉朝人而言,这片地区用来耕地也一定是好的,所以要在此处建立一个城池,将老百姓迁去,让他们在那开荒、种田。这样一来,在抵挡匈奴的过程中,如果派遣军队到前线,粮草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几番讨论之后,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发动大量劳工奔赴河套地区,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建造了一个城池,叫做朔方城,也就是今天的巴彦淖尔。在朔方城的基础上,汉朝又向东逐渐发展出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这四郡分布在黄河“几”字形的顶端,横跨黄河南岸和北岸,牢牢巩固住前线,致使匈奴入侵愈加困难,汉朝反击作战越发有利。这四座城市,就是所谓的“河套四郡”,而这一切,正是在卫青及其战友们的努力下取得的。

      卫青夺回河南地六年之后,他的外甥霍去病帮助汉朝政府完成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务,实现了对匈作战的第二阶段胜利。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前121年,就会发现,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霍去病都分别采取了阶段性的行动。

    这一年暮春,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郡(今甘肃东部)出发,突击匈奴,转战六日,到达并越过焉支山脉,向前推进一千多里地,取得了重大战果。这一战,霍去病俘虏了匈奴重要贵族浑邪王的太子,并俘虏斩杀8900名匈奴敌人,随后收缴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宗教用的),大大打击了匈奴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紧接着在这一年夏天,霍去病和另一位名叫公孙敖的将军率领几万骑兵从位置偏西的北地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发,张骞(音:千)和李广各率一支部队从东面出发,四位将军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东线部队中,李广率领四千骑兵率先出发,奔驰几百里地,张骞率领一万大军压阵,缓慢向前推进。李广很可能学习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打法,甩下辎重和粮草,增加机动性,结果他的运气不好,遇到了左贤王率领的四万精锐骑兵,敌我比例是十比一。面对数量巨大的敌人,李广表现的相当英勇,“驰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把四万匈奴骑兵的阵营从头到尾冲杀贯穿一遍。紧接着双方你来我往,一直厮杀了两天,最后四千名骑兵只剩下一千人左右,而他们所杀的匈奴敌人,大致也有三千人。但是,匈奴人数众多,再继续拼杀下去,肯定是匈奴人占便宜,就在这个时候,张骞率领一万骑兵援军赶来了。匈奴军队一看形势不妙,紧忙撤兵,汉朝军队也退了回来。

      西线方面,霍去病率领骑兵深入高原荒漠两千余里,越过居延水,到达小月氏,并且到达祁连山脉,而另一位同行的将军公孙敖却没能率领部队赶上来。此后霍去病一人率领汉朝军队越过焉支山,切断从居延泽进入河西以及通往西域的关键通道,并且把汉朝势力范围推进到祁连山脉。

      汉朝的节节胜利,也就意味着匈奴的节节败退。

      紧接着,在这一年秋天,匈奴的浑邪王投降,霍去病率兵成功把他收服,从今天兰州往西一带,空无匈奴,他们或是被霍去病打败,或是跟着浑邪王投降过来。可以说到此为止,汉朝政府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务正式完成了,今天甘肃省的行政版图也是在那个进候大致形成了,这也意味着汉朝取得了第二个阶段性的胜利。

    仅仅两年之后,也就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匈战争进入了大决战的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通过这一年的战争,汉朝政府从相对于匈奴的战略劣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并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优势。

      当时,匈奴单于在手下的建议下,向北迁徙以躲避汉朝军队追击。对此,汉武帝对手下的将领们说,“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接下来,汉武帝开始积极推进战争总动员,一共调动了十万匹最最优良的战马。在汉武帝的命令下,十万骑兵分别交给了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二人各率领五万骑,再加上用于运输等方面的普通马匹,一共十四万匹战马。而人力方面,除了十万精锐骑兵以外,汉武帝又调动了数十万步兵将士,紧紧跟随在骑兵之后,虽然这十万精锐骑兵是卫青、霍去病五五分配,但史书特别指出,最优秀、最精锐的这部分汉武帝还是交给了霍去病。

      最开始,汉武帝想让霍去病率领军队从定襄郡出发,因为汉朝北部和匈奴接壤的几个郡当中,定襄郡的位置是比较靠中间的,我们知道,匈奴部落中,右贤王在西边,左贤王在东边,相对而言,单于就应该是处在中间位置,霍去病如果从相对中间的定襄郡出发,就可以直取单于,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要把质量好的骑兵交托给他的重要的原因。

      但是不久以后,前线送回情报说,单于不在中间地段,而是率领部队向东走了,于是汉武帝马上调整策略,让敢打敢冲的霍去病从东部的代郡出发,以便抓住单于,又把卫青调回到中间路线,让他从定襄出发。

      到了战场上以后,双方一接触,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单于没有出现在东线,还是出现在中线,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让卫青碰上了。卫青和单于部队交锋之后,很快胜负见了分晓,汉军取胜,单于仓皇而逃。一直到十多天后,经过各方打听,单于才获得了准确信息,最终和自己的部落会合。

      于此同时,霍去病率军五万,从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向前直突二千余里地,横跨蒙古戈壁的沙漠地带,遇到了驻扎在此处的匈奴左贤王部队。经过短暂交锋后,霍去病率领将士们,俘虏了隶属于左贤王的一些中低级贵族,其中小贵族、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一共俘虏了83个,击杀、俘虏的普通匈奴将士和民众70443个。这些数字非常准确,可见当时公文记载是非常详细的。

      除此之外,霍去病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因为击垮了左贤王的部落,霍去病便到匈奴人的圣山狼居胥山上祭天,以此象征着自己的胜利。

    到此为止,汉朝政府终于完成了对匈作战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性的关键胜利。达到了 “漠南无王庭”的目的,汉朝的战略优势地位也毫无疑问地确立起来。

      司马迁在《史记》里有一句话:“两军之出塞,官私马十四万匹”,就是卫青和霍去病率领两支队伍出塞的时候,他们带走了十万匹品种优良的官马,和四万匹私马,总共十四万匹,而打完仗后,回来的只有三万匹,马的损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和其他的财物。所以,司马迁用数字写历史,是非常有水平、有眼光的,仅仅用马匹的损失,就暗示了整个战争中,汉朝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但毕竟匈奴这个困扰汉帝国那么多年的边患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了。在汉武帝打击匈奴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丝绸之路的初步开拓(张骞通西域)。关于这个内容,我们到下一讲再和大家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