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太初有为
皇皇巨著《浮士德》是世界文坛最杰出的名著之一,完全不同于《简·爱》、《傲慢与偏见》这些主要描写爱情故事的通俗小说,《浮士德》的内容涵盖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勾勒出了自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三百年间文化思潮的演变轨迹,是一部真正的“阳春白雪”之作。
歌德用64年的时间写成的这部诗剧,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主要表现了什么。作者自己曾明确表示过:“这种作品只有一个要点:各部分都应该鲜明并有重要意义,而整体是不可以用寻常尺度去测量的,像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永远待人钻研和寻思。”
抱着体验深度阅读,让自己的感官不至于麻木在快餐文化之下的目的,我努力试着从“阳春白雪”中读出写“下里巴人”的道理来。
01 魔鬼的赌约
《浮士德》故事中最为人熟悉的,恐怕要数他与魔鬼打赌,出卖灵魂已获得欲望满足这一情节,但剧中涉及到的其实是两个赌约。
首先是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表示它能引诱作为上帝仆人的浮士德走上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堕落道路。如果成功,上帝就要同意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上帝认为:“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趋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 且“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让他刺激人,与人伴。” 于是同意了这个赌约。
从这样一个故事的开端基础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宣扬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入世精神。所以现在提到“浮士德精神”,代表的就是在逆境曲折中不断自我完善,勇往直前,永不满足。
第二个赌约才是魔鬼与浮士德打赌,给他满足一切欲望的力量,但浮士德一旦感到心满意足后,他就得交出自己的灵魂。浮士德认为:“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如果你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满,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 显然在浮士德心中,他是一个不会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会为清清楚楚的此刻努力的人,于是也欣然同意了赌约。
对于这个赌约的看法就有些众说纷纭,有人觉得为了满足欲望,与魔鬼同行代表了屈从于欲念,也就是在“灵”与“肉”的对抗中,人不可避免的会受限于肉体的软弱,这是人类根本的悲剧。
也有人觉得满足一切欲望的代价竟然是你不能满足,其实代表了一种人生悖论:人永远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即使追求永恒的真理也无法超脱死亡的禁锢,只能一直攀登却永远无法登顶。
无论对这个赌约怎样解读,人与魔鬼定约听起来总不太对劲,于是怎样追求个人奋斗而不出卖灵魂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浮士德难题”由此而来,现在通常是指的就是道德与欲望的斗争。
02 浮士德的悲剧
在与魔鬼定约之后,年过半百的浮士德要求返老还童、重获青春,然后便离开书斋,投身于世俗生活。他在魔鬼的协助下,上天入地,穿梭古今,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追求艺术美,追求事业,可无论他追求什么,怎样追求,最后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谓奋斗一生,一事无成。
而且在不断开拓进取的过程中,浮士德犯过很多错误。例如,在追去爱情的过程中,他完全沉溺于本能的情欲,为和爱人格蕾辛私会就给她的母亲服安眠药,结果计量过大导致格蕾辛母亲死亡,被格蕾辛哥哥发现后与他决斗,又失手将格蕾辛的哥哥杀死,最终造成格蕾辛家破人亡。
又例如,在最后追求“填海造田”的事业中,他只顾着建功立业的雄心,让魔鬼去恐吓一对坚持不肯搬离海岸的老夫妇,促使魔鬼直接纵火烧死了老人。这一切所作所为都称不上正义也没有善良。
但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缺陷与过错并且还不成功的过程,读起来却始终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在浮士德不断失败,又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读的人可以看到他行动的勇气与毅力,他所做的是“一个越来越高尚,越来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相比起莎士比亚笔下被人们称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哈姆雷特来,浮士德无疑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代表。
毫无疑问,人只要行动就会犯错。俗话说的好:“多做多错,不做不错”,难道我们害怕失败就应该停止前进吗?我想谁都不会同意如此,也都不会甘心如此。
人之一生,何其短,何其憾,何其无能为力,孜孜以求者,百死亦无悔。太多的事,做了就比不做强,错了也比错过强。《浮士德》的内涵包罗万象,这一点始终不变,歌德用一生的书写并实践了这个道理,百年来依然鼓舞并警醒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