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再谈“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2401/2abcaf3cda161c98.jpg)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越来越多的人吐槽,春节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其实,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让我们没有了小时候的盼头。
现在的我们,已经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饭带来的兴奋与喜悦。在过去,年味首先是由物质享受构成的:只有在春节,你才能穿上平时穿不到的新衣服,三十晚上叠得整整齐齐摆在枕边,盼望着赶紧天亮;只有在春节,你才能吃上期盼已久的、平日里不常吃到的肉。
现在的孩子们,个个独生子,家家小皇帝,天天穿新衣服,吃饭天天变花样还要追着喂。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小时候“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褪色的旧衣裤,拆开翻一个面重新缝上,又是一件弟弟妹妹的新衣服。
上世纪50-70年代,布票供应量很少,人们把一年的布票尽量攒到年末的时候用,家庭条件好的或者孩子少的,才足够给孩子做新年的新衣服,还别提颜色、式样的单调、难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2401/5fee4a49080c452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2401/3d8a495a6c250fef.jpg)
如今,
你再也不会眼巴巴盼着过年的好吃的;
你再也不会对穿新衣服拥有强烈的愿望;
你甚至不用花大把时间准备年货;
1981年,每一千户城镇居民平均只有2台电冰箱,到了2017年已经每户一台。过去过年的时候,人们多制作易于保存的油炸食品与炒货,而冰箱的普及也让这些费力的活儿缺少了必要。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与网购的便捷,将人们的欲望分散在365天里,抹平了人们对春节的期待,过年自然也就没有那种打破日常的感情了。
过去的孩子,地域方言传统不同,但都会唱耳熟能详的童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现在的小孩,一出生就有电视冰箱手机电脑,上幼儿园就开始打王者、吃鸡……,童谣、庙会、灯会都快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一律不感兴趣。
还有一些被年轻人不屑一顾的习俗和禁忌,比如,送神迎神、初一藏扫帚、破五不出门,等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传统春节仪式的消失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古代春节仪式,主要是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比如,“明燎”的习俗,是用来判断哪个方向的谷物丰收;浸谷种于灶上,验谷生芽多寡,以卜来年各谷宜忌……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2401/dc64c9cdc8a0e82b.jpg)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乐于折腾,也喜欢交流,不厌其烦地做些传统食物,费时费力。现在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大部分时间懒得做饭,追求快速和省事。只有家里老人身体好的,会坚持做些得心应手的传统菜,蹄膀炖到酥烂,腊肉腌制入味,做汤绝不含糊,笋丝、竹荪、香菇,砂锅煨出来。
正所谓七份的食材、八分的时间、九成的心意,十足的年味。
不久的将来,能够保持春节习俗和仪式的地方,可能会变成观光地。比如,潮汕地区的村庄到现在仍然坚持着有着祭祀、祈福、庆祝丰年意义的“赛大猪”、“跑大猪”的仪式;浙江奉化的石井村和方门村还保留着“走龙门亲”的传统。
而我们念念不忘的年味,对于80年代的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过年才可以吃到肉,穿新衣,最重要的是,可以领压岁钱,那是一年中唯一的一次零花钱,并且这个时候长辈会默许你放开了吃。
年味,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讲究、折腾,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祝福。
年味,是糖食果饼的甜香味,洒扫之后的尘土味,刷子上的浆糊味,爆竹炸裂后的火药味,是亲人和家乡的味道。
年味,是忙碌一年的亲人们,家中闲坐,灯火通明,真情陪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32401/38da736b2910e7c5.jpg)
追忆年味吧,愿你在平凡里温暖,在安静里美好,在知足里快乐,在感恩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