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变得更好,往往是焦虑的起因。
2020-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失意流浪记
想变得更好,往往是焦虑的起因。
在过去,我们是容易满足的。即使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因为心理预期也很低,所以,其实并不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幸。
而如今,即便拥有了比过去更为优质的生活,人们还是往往以“穷”自居,吃穿不愁,幸福感却还是很低。
因为我们更容易接受到不属于我们原本圈层的信息。
打开抖Y,遍地的年薪百万,各种逆袭,不管是幸存者偏差还是编故事,很多人都因此而焦虑,自尊感也就会降低。
哈佛心理学教授用一个公式表达了这种情况:自尊=实际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所以并非任何失败也都会带来羞辱感,只有自己尽力而为却还是砸了的事情才会让人觉得羞愧。
所以,这个公式里,隐含了两种提升自尊的策略:其一是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其二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于是,有人面对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只能假装不爱了、不想要了;
而还有一些人就死磕到底,直到实现目标再换下一个更难实现的。
只是,这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让人觉得没白活这一生呢?
(我是诗意,旅居巴黎,喜欢阅读、写作,跨界学习,结识各路朋友,喜欢探讨法语学习及法国文化、自媒体、营销的朋友欢迎加我V❤️交流:linnalinhs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