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为什么老板都喜欢听话的人?因为听话的人好“驯服”。让你往东你往西,让你站着你坐着,类似这样的“刺儿头”,想必没有一个领导喜欢。
可惜,时代变了,“听话的人”在多数公司都超负荷了。
就连始终坚持“新人一定要听话”的马云,都早已改口声称“阿里不需要听话的人。”
不是说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吗?怎么放到现在又不对了呢?
简单的听话,是最没创造力的表现
尼采曾说过一句话:“命令者比服从者更难。”
因为下命令的人要承担所有服从者的重负,而且这些重负很容易把一个人压垮。
过去企业引进一个人才,最先做的就是培训,目的是为了让新人了解公司的原则和边界,从而不断地驯化其成为系统中的某个角色。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在确定性中大大提升执行效率。
然而,当下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便你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也不能确保每个任务都能按你设想中进行。
换言之,你无法操控趋势,能把握的只有方向;你无法避免危机,能降低的只有风险。
因此,一个公司对抗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无条件服从”,而是去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并实现有限多元化。
比如,之前在老板圈里流行一句话,“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言外之意,就是说比起工作能力而言,听话才是第一位的。
好比之前我也抱着这种想法与人共事,认为一个人能力不重要,觉得能力完全可以靠后天培养。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一个不会独立思考只会听话的人,会不断放大你自身上的缺陷。
对这类人而言,只要有人叫他做事就好,不管结果好坏,反正做错了事锅有领导背,做对了事功劳也不是我的。
这种想法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即看似你率领了一个队伍,但本质上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具有创新力的现代组织,一定不会把力气花费在如何把一个志趣不同的人驯服到“无条件服从”。而是一开始就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人,使其勇于试错,施展各自的长处。
无条件盲从,本质上是一种“讨好型”人格
这个世界上最吃亏的,往往是那些“听话的人”。
比如有人总结了“听话的人”常见的8大委屈,他们遇到事情时会这么想:
算了吧,都不容易;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了和气;
他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没问题,我尽量;
习惯就好了;
那好吧......
电影《私人定制》里的台词形容,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恶心自己,成全他人”。
我们打小儿就听过一句话:“爱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你不哭,其实没有人会在意你,因为你的生死跟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记得早些年我做营销策划的时候,经常有身边的朋友跑来找我帮忙,上来就说:
你帮我做个方案吧,我公司没有像你这样的能人;
帮我搞个设计吧,我公司的设计水平太烂
.....
类似这样的诉求,我基本隔三差五就会遇到,而且每每有人找我帮忙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被洗脑。
时而久之,这种“讨好型人格”成为了一种行为习惯,它让我过度在意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比如我从不好意思找别人帮忙,因为总害怕被拒绝;
比如我从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害怕引起误解。
比如我从不敢推托别人的请求,因为害怕得罪对方;
以上种种“讨好行为”,会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结果,就是缺乏界限和原则。
一方面,讨好型的人会在工作中以取悦他人为目的,任凭别人对自己无限制的违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
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希冀着周围的人对其过度负责,期望通过别人的理解来获得自信。
简单而言,脱离了原则的“讨好行为”,顶多算是种低效的努力。
真正的人才,敢于在关键时刻跟老板拍桌子
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够准确分辨下属是自发主动的为目标负责,还是毫无能动性的“听话”,是关乎团队执行效率的根本。
因为以上两者间有个重要的区别,前者看到的是目标,后者眼里只有人。
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大企业病”,机构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效率低下......
这时候就会衍生出一些“任性”的领导,由于对执行层的信息了解过少,经常容易独断专行,要么朝令夕改,最后出了问题全都责怪是执行力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听话的人”便成为了集体效率恶化的帮凶。
换言之,他们的内心认为:“我根本决定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须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和判断才行。”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突出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冲突。
在我看来,真正的人才,从不是那些一味追求“无条件听话”的人,而是那些拥有自己原则,懂得把握分寸,并且敢于在关键时刻和老板拍桌子的人。
比如阿里彭蕾,早些年帮助马云主管人力资源的时候,曾自述多次与马云面对面发生意见上的争执。
在她看来,“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最适合用来形容员工与老板的交涉,因为这里面最能体现出老板的胸怀,以及一个员工的水平。
一方面,一个有胸怀的管理者,不会过度在乎自己的权威是否被挑战,因为倘若一个人听不进去建议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对方人微言轻,那么这个公司必然也没有太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员工和老板拍桌子,永远不能仅仅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因为争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集体利益,而不是两败俱伤。
因此,职场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对事实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人。
除此之外,你还应该深谙向上沟通的3个原则,即《孙子兵法》里提到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01
非利不动,说的是目的
很多人和老板拍桌子,初衷都是为了各自利益,但斗争的过程中却演变成了自己的情绪、甚至是愤怒,这会大大扰乱了当初的目的,以至于鱼死网破。所以,永远不要在情绪化时发表意见。
01
非得不用,说的是手段
很多人跟上级或是同时争论时,从没有冷静地想过后果。
他们只是把争论当作了一种手段,而不是最后的智慧,如果没有大概率的胜算,无谓的争执只会把自己逼上“梁山”。
01
非危不战,说的是时机
挑选时机,是战略级的大智慧。
摆脱讨好型人格,并非是教你成为一个“职场怨妇”,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永远是出现在最恰当的时机。否则,即使你的点子是黄金,也未必放到哪里都发光。
回过头来看,职场上,所有事情讲的是效率和利弊,没人在乎情绪和感受,一味“听话”的讨好型人格,只会让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因为弱者总用善良掩饰内心的脆弱,而强者从不畏惧对手的强势。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
所以,面对未来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原则与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