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小欢喜

小欢喜 vol.221 如何看待无效社交?

2020-12-22  本文已影响0人  Morikk

从上家公司离职后和同事们一起吃了饭,席间大家说都离得比较近,以后没事可以多出来聚聚。谈笑间感到些许都市职场的温暖。

开始新工作、新节奏后,初期还会聊几句,渐渐地变得不怎么沟通。好不容易约一次,相处方式却如绮丽泡沫,并没有深刻共鸣。

之前大家在一个公司,岗位不同但话题度一致。而分别有了新工作后,行业岗位都有变化,再聊天时就靠兴趣支撑。有共同话题时会深入聊几句,而大部分时候都是无关痛痒。

这时想起曾经有位领导说,他人生的每一步都是有计划的,绝不会给自己无效社交。尤其是人到中年,每一顿饭局都要衡量一下可置换的价值。有谁去,能带给当下事业什么帮助,这才决定是否要去。

我们常说摆脱无效社交,是否真需要在社交这件事上锱铢必较?

有位朋友来南京出差,是彼此认识却没有在线下正式打过招呼。约了对方晚上吃饭,之后再看今天的计划安排。这时在心里想,花两个小时约对方吃饭算不算无效社交。

其实人总是少不了社交,而一段时光相处是否有意义,就看个人怎么划分。时间管理中,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优先做什么,什么是可灵活调节,都有一杆标尺。

想要从社交中找到价值,还是要先摆脱逐利思维。就像旅行,没去之前就计划100%完美遇见什么,那大概率是失望的。

韩国知名综艺节目制作人罗英石在他的书中说到,录制综艺节目《两天一夜》,所邀请的明星都有镜头感,也很会表演。所以一档综艺节目如何做到自然渗入观众内心,关键是要明星们的参与感。在活动设计中,最出效果的不是完美完成任务皆大欢喜部分,而是因错估天气、环境所带来的意外,意外之下的表现更能传递给观众在场感。

与其做价值衡量,不如带着体验进入其中。社交也是一种体验,不应该被过多贴上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