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心理两性情感

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

2017-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曾晓枫

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我想从认知、支持、社保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认知是行为的先导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清晰(不一定能是准确定位)的认知是疗愈自闭症儿童的关键。像陈婕女士的《蜗牛牵我去散步》,就是这样一种霁月天光的状态,虽然对自闭症定性也不准确,但目前为止的各家学说都解读得有利有弊,兼听则明,阅读起来思路非常清晰。

另像《自闭症儿童》一书中写的也是这样。他们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清晰思路。他们没有纠结在自闭症患儿的真正原因究竟出在哪里,而是采取发展性精神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自闭症这个问题。

从重视知其所以然,到重视儿童内心、精神的发展,这是我读完这两本书,在心智认知上最大的成果。现在,虽然别人再问我自闭症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会大而化之地回复这是一种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障碍,他们虽然目前在自我感知、情感交流、人际交往、个人成长方面存在不小的障碍,但是本着发展的观点,他们只是一个学习期无限延长的孩子,除此之外,他们与其他孩子都差不多。要活在当下,鼓足勇气,不沉湎于自闭症患儿的现实,以木槿花的姿态去应对挑战!

这正如陈婕女士书里说的那样:

在带领孩子们走出“自闭”的过程中,家长永远希望孩子们最终和我们一样。但是,我们有没有真正地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呢?孩子们需要的是我们真正地理解和全然地接纳,包括那一点点“自闭”的特质。

“接受”与“接纳”确实只一字之差,但从接受到接纳确实是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你有没有勇气告诉旁人,我的孩子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我的孩子不是人格障碍,他只是发展迟缓,他需要我和你们的帮助?

自闭症的发病原因不明,单纯凭借某些特定的行为来诊断,会存在很大程度的误诊。孩子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未来还会有变化,所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带帽子”。

关于带自闭症孩子的苦难,陈婕女士如是说:

在孩子们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坚韧、豁达、乐观、向上。与其说是我们带着孩子成长,不如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成长!曾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帝给你一个特殊的孩子,是因为你比别人都坚强,你比别人都优秀,所以才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你来完成!

这种精神意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

图片发自简书:暗潮汹涌啊

二、好的干预治疗是基础

碰见自闭症孩子,作为父母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父母回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自己工作狂麻痹自己,直接生二胎,甚至是抛弃。

能够像陈婕女士一样,勇敢地陪在自闭症儿童附近,就是一种最温暖的干预治疗。不然,冰箱父母会让孩子在孤岛中走得更远!

一个清醒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自闭症儿童可以完全康复。比如麦家《解密》之中的高能自闭症患儿容金珍。自闭儿的康复没有什么特效药。对于那些所谓的“特别疗法”,家长们一定要谨慎。采用医学治疗方法时,要在不伤害孩子身体的前提下进行尝试。特殊教育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坚持。

所以很多父母碰到应用ABA、认知行为疗法等疗法,累月经年,最后被自己孩子折腾得无奈放弃。这是一个不小的悲剧!

所以哈佛丛书《自闭症儿童》也说:

在讨论自闭症问题的时候,将干预措施和治疗区分开来非常有用。

陈婕女士在接触过上千个自闭症儿童之后,她在《蜗牛带我去散步》书中总结发现:

ABC量表是用来测试自闭程度的诊断工具,分值越高,就说明孩子的自闭程度越严重。其中不乏对行为问题的判断。我们会发现,随着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康复训练的进行以及孩子的自我成长,每次去测试的时候,分数都在逐渐降低。

干预是一个非常需要技术和专业经验的工作,我经验短浅不敢多言,祝自闭症孩子家庭都能康复圆满!如果大家也跟我一样好奇,建议您直接去阅读这些书!相信这些书,都会让您有所收获,体验到沉重、辛酸与幸福!

三、社保制度支持

在苏州,自闭症患儿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社保是可以报销部分的。据介绍,国外一些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在自闭症儿童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其诊疗训练上均由国家负担,无论家庭贫富,均能享受诊治服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参与这种社保支持的行动,我们真诚期待这种制度支持的努力!

加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