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思》读后感
九月份学校发了这本书沙培宁老师的《情与思》。刚拿到书没有打开心里就想这本书跟教育会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的名字这么细腻到底写什么内容呢?带着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作者虽说不是教育人,但是她对教育的理解不亚于很多的教育人。沙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媒体工作者、出色了编辑专家。她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这种风格既是市代的产物,又是她人生轨迹的体现。她的编辑风格彰显着鲜明的个性——高度、深度和温度。
在这本书的第四十八页写到了这样一位教师他就是李镇西。李老师算是教育界的名人。大家都有所耳闻,但是关于李老师的报道我也读过不少,这次沙培宁老师笔下写出了李老师,不仅让我对李老师更是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文中提到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关于教育,有多少做到了“爱”。作为家长,一块糖、一件玩具、一次游玩、甚至一个笑容都无疑与分数挂钩,作为老师呢,更是责无旁贷时时刻刻不忘如此这般的谆谆教导。只要你们能考好,就算骂我法西斯又如何。这种见分不见人、沉重可怕、居高临下的“爱”的百般“呵护”下,师生感情的普遍淡薄、学生基本道德的普遍缺失、孩子心理的普遍压抑、青少年犯罪手段的令人发指,也就成为必然。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难过的。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很多的事情都是自己觉得为孩子们好,我们所给予的未必是孩子们想要的。想到这儿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是不是也这样对待我的孩子们呢?不,分数不是唯一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他们一定不能只关注分数,还要综合素质并存,一起发展。
在刚开学之际,由于六年级我们各方面都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每天有点慌。做事有点没有头绪,每天学生也是急躁,不安。出现学生打架,骂人等现象。我的内心是想着希望他们能变好,而我想的这个变好是我自己内心中的那种好,可是不管怎么吵,怎么说,好像都无济于事。我觉得自己陷入的僵局。怎样才能走出这个迷局。当我看到沙老师的观点:教育中一定要有爱。顿时我觉得自己之前有点太着急了,以至于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味地告诉他们你们应该怎么样?你们要怎么样做?你们必须怎么样等等。这一系列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内心特别的排斥,不愿意接受,更谈不上主动。不愿意做,再怎么要求也不会变好。所以我必须做出改变。我想到了一个方法,孩子们不管做什么都喜欢竞争。为了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精神我们开始小组捆绑。我每天告诉他们听写任务,默写任务,告诉他们什么时间去操场锻炼,什么时间回教室。这样他们都心中有数,也就不在慌乱。如果学生犯错或者违反规则。那我们就小组一起扣分制。如果有一位同学掉队,那就小组一起帮忙制。这样慢慢锻炼他们在小组的团结精神,等到班级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为班级着想。所有的规定也好,奖罚机制也好,都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他们自己制定自己遵守,比老师强加给他们效果要好的多。一段时间的实验后,现在不管什么课堂,老师都说他们比以前好太多了。也许他们得到了尊重。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更明白了爱,所以才慢慢变好的吧。真是应了我之前说过的那句话:爱让教育变得很容易。
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理解学生,懂他们,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有意义。
光有老师爱学生不行,也让学生学会爱他人。教育教出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使我们最大的悲哀。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最终应该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之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国家。我自己也很喜欢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做一个有爱的老师,做一个有爱的学生,只要心中有爱,老师如果带着爱,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上,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自己做一个有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