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遗传”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吗?
老李:我是这样理解的,“基因”应该是纯物质的,基因的遗传包括了人的思维神经系统和其它的功能系统。不过,这要以后找证据论征,以后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沙博士@老李 完整的表述是:“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那蓝女士@沙立“ 在原则上,人的性格和智力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是学术界的共识。至于各自如何决定,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定量分布,等等问题,还在不断探索中”。赞同您的观点。关于基因决定人的性格和智力的定量分布,对于双胞胎家庭,是如何定量分布的?平分,互补,还是其他比例?多胞胎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又是如何定量分布的呢?求推荐
沙博士@那蓝 谢谢!这些问题是目前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前沿课题,是一个复杂宏大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报告不少。您可以在国内学术数据库去查找,比如,中国知网。
Desperado: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类在出生后有言语的功能,假设有以下三个个体,个体1生理听觉功能都正常,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他可以继续发展和运用人类的有声语言。 个体2,生理听觉功能都正常,但是不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和动物一起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则他无法继续发展和运用人类的有声语言,而运用动物的声音。 个体3,个体生理听觉功能受损伤,也生活于人类社会环境,如果没有听力辅具的帮助,则个人很可能无法继续发展或有限发展人类的有声语言。
彭宪@Desperado 最近我也在琢磨,为什么人与人的认知,为何如何差异这么大?除了环境外,基因是否也在起作用,而且影响程度不会低。
老李@彭宪 “基因遗传”在人的表征例如相貌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但在智力上却不太明显,对此,是不是可以这样假设:“基因”是智力发展的内因,而“环境”是外因,“内因”需要一定的“外因”的作用,才会显现其效果出来。
Desperado:智商受遗传影响。智力的某些组成部分,是否因为生物学的缺陷(基因的突变)而导致影响,有些个人觉得是可见的。
映生:应该不能叫突变(因为根据经验,基因突变是DNA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往往是有害的)。应该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将出现比较多的基因型,其中有的基因型将出现多个优良基因的组合。根据观察,一些远缘关系的下代,往往会出现一些聪明的个体(某个家族确实出现了一代或多代比较聪明的个体。
老李@映生 现在考上重点大学的,城市的孩子远多于农村的孩子,通常人们都将之归因于“环境”的因素,但这里面有没有“基因”的因素?
映生@老李 根据我在中小学教书(37年)的观察,应该有“基因”因素
老李:根据沙博士昨天转述的对“基因”的描述和定义,“基因”包含了人的生命的全部信息,如果这是对的话,那么,个人或者群体都会承继了“基因”中的“智力”部分的信息遗传。
沙博士@老李 早上好!尽管基因对一个人的生命健康状态有重大的基础性的作用,但幸好它没有完全决定我们的认知、性格、理念、行为,即我们的命运,否则,我们就是一部完全由程序控制的机器了(不过,也有人持这个观点)。上帝赋予了人自由意志和学习能力,我们的命运部分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另一部分靠基因和其它外界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终身学习才有意义!
老李:这两天讨论“基因遗传”,其实是有意义的,通常我们都会将孩子学习的好坏归因于“环境”因素(极个别极个别的“天才”儿童除外),但我们都忽视或忽略了孩子都会遗传了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这在中国被称为“唯心主义”的),而这种“认知结构”可以通过经验或学习活动“激活”,而如果我们能遵循它的规则或规律来学习,则会“事半功倍”。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说是“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那蓝女士:我把俩出生体重差50克、身长差1cm的同性别健康孩子从婴儿带到18岁,吃睡穿用玩都一样,兴趣培养都一样,从幼儿园起同班10年。现在性格迥异。18岁上大学时,我放弃了同学校同专业的想法。我赞同@老李 李老师的,孩子都会遗传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这在中国被称为“唯心主义”的),而这种“认知结构”可以通过经验或学习活动“激活”,而如果我们能遵循它的规则或规律来学习,则会“事半功倍”。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说是“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感觉基因遗传的特征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星,很难改变。
老李@那蓝 双胞胎性格迵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需要专家的解读。至于“认知结构”,以前看这方面的书时,不清楚其生物学的基础,这两天讨论“基因”给了我启发,其生物学基础可能就是“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