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月《教育心理学 学习与主动版》

2020-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虚影像

2020.9.23

        读书时觉得教育心理学是最虚,同时又枯燥乏味的一门课,每次考试就是死记硬背。工作了,才发现处处需要教育心理学理论支撑,之前感觉一些教育学理论看起来都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好像大家都知道,但是书翻了第一章,我觉得我有必要深入研究

2020.9.24

        今天书中提到的一个数据让我很惊讶,2-3岁的儿童大脑中每个神经元所具有的突触(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数量远远多于他们成年时期所拥有的数量,神经元的数量也远远大于成年人,接下去那些被刺激被使用过的神经元才会被保留下来,其余的就“修建”掉。所以这也印证了我的一个教育理念:3岁以前很关键,几乎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态度。这也告诉我们家长,前期真的要重视孩子,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多带他见见世面,尽可能多的达到刺激量。

2020.9.25

      今天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乐目前处于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已经知道寻找不在视野中的玩具,也会边按遥控器按键,边观察电视机的变化,而且也会模仿大人的部分发语词和手势,从无意行为像有意行为转变,最关键的是我学到了一个词“符号功能”,比如可乐会假装从杯子里喝水,然后随机发出“哈”的一声,表示在通畅地喝水。“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在授课时,最好尽可能使用一些具体的道具和视觉帮助,讲解要清晰简短,也要尽量让他们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以个人为中心。后者给予更多操作和体验机会,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复杂问题要进行分组归类。“形式运算阶段”要注重探索建设性问题。

2020.9.27

      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影响认知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1.我们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过程 2.文化工具尤其是语言 3.最近发展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发展高级心理功能。人完成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三种不同的方式:模仿学习、指导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关注最多的是指导性学习,学习者把教师的指导内化,并用这些指导来自我调节。

2020.9.28

        今天书主要介绍人的生理发展。我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同一性”。即由个体的动机、动机、信念和经历组成的一个一致的自我形象,它涉及深思熟虑地选择和决定,尤其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他人的承诺及看法。比如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需要回答或者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 如果个人没有经历过同一性,那他可能接下去的人生会充满迷茫。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同一性在科技的簇拥下得以发展,青少年会遇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虚拟世界的自己? 比如朋友圈里的自己,每次展现给朋友和家人看的都是最美好的自己,精致的发型和最灿烂的笑容,配上最有诗意最小资的文字。在你的认知里,你放到网上发布的所有东西别人都会仔细阅读,因此你知道该呈现给大家的是什么样的自己。当然你就不得不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实际上就是同一性的发展过程。

2020.9.29

        今天学到了“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一般指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感受、态度和期望等的认识和信念。它是我们尝试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自己的印象、感觉和信念的图式。当然在不同情境中,会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而不断改变。有研究表明,比如有名的就是“大鱼小池塘效应”,即在普通学校中表现较强数学能力的学生比那些在重点学校表现平平的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感觉更好,这个主要是针对学业的自我概念。但是我觉得这种现象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有可能有的就一蹶不振,但是有的就会越挫越勇。但是我还是倾向于畅游重点高中,与强者为伍方能更上一层。

2020.9.30

        媒体无处不在,而且大环境下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现象,不管是动画片、新闻、电影、手机抖音等等。儿童可能会存在模仿攻击行为的现象,这可能就非常需要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的配合,不断强调来降低负面影响,比如可以告知孩子这些都是特效,现实不存在,现实中一般都是通过很多其他非暴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儿童才会逐渐内化那些知道他们的权威人士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同时如果指导者能经常向儿童说明纠正的理由,那就更能内化道德原则。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避免将电视作为奖惩的工具,因为这会让电视更加吸引孩子。

2020.10.5

      国庆出去玩了,没带书,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在微信读书上看了本《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书中在解释为什么绘制图形图时通常会采用圆圈而不是方形时,提到了圆圈会给人一种放松柔和的感觉,容易让人认同,相反人在看到有棱有角的方形时会紧张,充满警惕。所以人和动物,小的时候都是长得圆滚滚。日常生活中,比如列清单最好用方形,给人压力和动力去完成它。

2020.10.8

      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一定要尽早诊断和干预,不然会成为习得性无助的牺牲品。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时刻或者某件事情上存在习得性无助,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没有在成人干预下治疗,那他们可能会渐渐相信他们不能控制或改善自己的学习。这是一种很强的信念,他们从来没有努力尝试着去发现他们自己能在学习中起到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会一直很悲观和无助。我觉得,这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几乎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2020.10.9

      行为主义中提到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表示新的操作性行为是这样一个过程:先行事件-行为-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中先行事件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先行事件呢?1.展开有效的教学指导。简明扼要,清晰明确,同时要给予学生坚定的目光。2.给予线索。特别是需要在特定时间内采取特定的行动。当学生了解线索并作出恰当行为后,教师可以做出正强化。3.提示。这是第一个线索后的附加线索。比如提供工作清单或者备忘录。适合需要停止使用清单或提示。

2020.10.10 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处理问题行为

      在践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实用的鼓励行为的方法。主要就是在正确的引导下促进并鼓励好的行为的发生,除了老师必要的关注和及时的表扬之外,最关键的还是要运用普雷马克原理。教师可能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或者直接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在必要的时候,要求学生先做老师让他们做的事情,再做学生自己做的事情,把后者作为强化物。这在学校因为条件限制所以可行,但是如果在家庭里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也是目前每个家庭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答应孩子做完作业奖励看电视,打完针奖励吃雪糕或者玩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会把后者当成每次完成任务的条件,缺乏主动性。所以在家里实施时或许存在一种度的关系。

2020.10.11 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鼓励行为方法

        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负强化、训斥、社交孤立和反应代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训斥最好能平和且私下进行,一般在学校里老师都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批评,所以可能会产生一些现象:被批评的学生好强不服以此产生叛逆和报复或者不良行为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很不幸的事,大部分老师和家长的惩罚并不能起很大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的惩罚比如写检讨书或者罚站等等,都是告诉学生什么不该做,而没有教学生应该做什么。这也让我在教育子女时一个启示:惩罚除了要抑制不想要的行为,也要让学生明确学生应该做的替代行为,并且对该行为进行强化。比如学生在洗手间涂鸦,那么短暂地惩罚之外,更要让他洗掉涂鸦。

2020.10.12 对行为主义的批判

      有人问“去年有位教师用取消家庭作业的方式整顿班级纪律,结果却一团糟。对于教学中使用惩罚和奖励,你是怎么考虑的?”这其实可以转变为“是否应该因为学习而奖励学生”的问题。显然这位老师是运用了行为主义中的鼓励行为的方法“选择强化物(普雷马克原理)”,在学生先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之外,老师奖励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即所有学生都期待的:取消家庭作业。好像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获得的一件小物品,类似于用金钱买来的小车,这等同于用一个外部动机替换另一个,所有的这些会让学生误以为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研究表明,如果对那些原本对学科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使用奖励计划,那么在奖励计划结束时,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降低。所以可能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有些不敢迈出第一步的学生在一开始可能比较适合学习奖励,然后逐步的引导下关注学习内容,将奖励计划变为同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不断维持他的内在动机。有一个实验是这样,他给两组小孩。两组小孩子就玩拼图,就在那玩拼图。这组小孩就自己玩就好了,然后这组小孩只要拼出来一副,就给他奖励一美元,拼出来一副就奖励一美元。然后到了下午3:00,老师说好,结束了。咱们现在上课的时间结束了。结束了以后的结果怎么样?就是那个给一美元的那一组,一说结束,转身就走了,就不玩了。而那边没有给过钱的小孩呢,会怎么样?就一直在玩。因为他会觉得这事很有意思。所以比激励理论更重要的是动因理论。那些能激发动因理论,一:有挑战性 二:获得认可 三:责任感 认为是对的 四:个人成长

2020.10.13 学习的认知两问

1.如何帮助学生提取和保持重要信息?根据新近的信息加工系统模型,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得到编码,知觉和注意决定哪些信息会保持到工作记忆中,在工作记忆中,系统对信息进一步处理,并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建立联系,将成为长时记忆的一部分。“我们注意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已知的以及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教学情境要学生熟知或感兴趣,并且最好能更吸引和维持学生注意力,比如使用信号(生动的语调或者拍打游戏)、走进学生而不是大声叫唤、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利用多样性、好奇心和惊奇感(问题、融入触觉味觉或嗅觉的多感觉通道、使用动作手势和声音变化、提问并给出回答的框架。

2.如何避免死记硬背?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就像杂耍中一连串的盘子在杆子顶端不停地旋转。如果我们不让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保持旋转,保持激活状态,那么它就会“掉下来”。随之而来就是遗忘。所以为了保持信息的激活,就需要复述信息。包括保持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前者类似于死记硬背,适合用过就忘。后者就是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那如何建立联系?可以考虑“组块”记忆,将无序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组,形成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信息。

2020.10.14 教师如何做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长久保持?

    研究表明,影响长时记忆的主要个体差异是知识。当一个人储备的知识越多,那同样面对新信息,他能产生的信息连接就会越多,因此“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知道的更多”。另一个因素就是兴趣,(技能)知识和(刺激)兴趣不断相互作用,形成长时记忆。知识这里暂且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让我们知道是什么。针对这类知识教师可以重组信息,使知识富有意义,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学习。如果是学生缺乏必备的前提知识,那可以采用记忆法记忆,我之前读过一本记忆术的书,里面提到了宫殿记忆法,首字母缩写法,关键词法,或者创设离奇的故事法。程序性知识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做。1.可以通过自动化的专业技能,经历三个阶段:认知,联结和自动化。对于教师,两个关键的因素:必备的先前知识和带有反馈的练习。最好能在真实情境下学习。2.专门领域的策略。这个有助于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某些技能已达成目标。因此教师需要设置不同的情境来支持学生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