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豆瓣,也许要再见
互联网的一切,始终无法舍弃,但似乎也可以随时舍弃。这是我2015年最大的感触。
微博
从第一次注册新浪微博到现在,我很难想象它从见证我生活的每一年,变成如今的只增长垃圾粉丝。当我在社交网络上倾注了过多的情感,当它称为历史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纠结的。我看着曾经互动的粉丝,都成为了路人甲乙丙丁,原本聊得来的粉丝,也没能成为留下来的朋友。随手一个关注,比成为朋友还隔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感慨人的精力果然是太有限,虽说150个朋友才是极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思去维护150个人。我是个平凡的人,心不能太大。
我无法舍弃曾经在微博留下的那一万多条状态,他们就像过去的交上去的日记,虽然经过了粉饰,却仍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我终于明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交网络其实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离开了也就离开了,反正会有新的App诞生。你红的时候,大家蜂拥而至;你衰的时候,大家人走茶凉。
豆瓣
同样的情况,还有豆瓣。豆瓣App改版了,首页从文章推荐变成了“小事”,然而我依然无法看好它。豆瓣的运营始终都可以用一个“散”字来概括,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豆瓣从最初的追求高质量用户和内容入手,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社区,让更多有才华的人有了获取关注的机会,在这几年时间赢得了大量的用户。当从它把读书和阅读分出来的那一刻起,我就怎么看怎么不爽,至今还觉得是傻逼分类。豆瓣似乎慢慢失去了它高质量的精英用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无厘头的生理冲动型社交。它仍然披着一层文艺精致的外衣,却越来越随意堕落。
豆瓣的这种“散”,让豆瓣的精英用户再也找不到归属感。2014年8月的时候,我设想了一个叫“灵犀”的社区,我连它的slogan都想好了,叫“最in的兴趣问答社区”,这个设想并未付诸实践,但却是在豆瓣的基础上想到的。我一直遗憾豆瓣的社区没有朝着专业问答发展。所有比较专业的小组,始终是门庭冷落,而那些打着交友幌子的YP小组却红红火火。“小事”也是一个很散的结构,这么散的结构,如何能长久地产生有意思的内容,很考验产品和运营的功力。至少目前我没有欲望频发地去发内容,不过这是豆瓣一贯的风格。它独特的风格,赢得了用户,却丧失了移动化的先机,却把精品内容交给了知乎。
微信目前似乎是豆瓣和微博的替代品,但其实能感受到活跃度已经大不如前了。相信越来越多的用户不满其因为其日渐浓厚的工作和商业气息,我想它有一天也会成为一种历史,尽管很多人觉得它创造了奇迹,错了,也许在抄袭的过程中,抄着抄着就打败了师傅。可是,如今谁还记得talkbox、米聊呢?
在未来几年,我相信专业的垂直领域的社交更值得深入挖掘,每一件事,每一个工种都可能有各自的App。你知道吗,别说财经,创业这些热门话题了,小到运营,产品经理,程序员,都有无数的App,连腐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App!这细分领域以后还会细到什么程度我不清楚,但我想以后我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发现更专业的人,他们能带给我们更加专业和精彩的内容。说白了,互联网最大的消费品就是内容啦。有足够好的内容,才会促成交易嘛。
哈哈哈,鬼扯了这么多,要睡觉了。宅家的周末,真的太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6163/f1517c4e42074e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