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①夷:看不见。
②希:听不到。
③微:摸不着。“夷”、“希”、“微”三字均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握的“道”。
④诘(jié):追。
⑤一:即“道”。
⑥皦(jiǎo):光亮,光明。
⑦昧(mèi):昏暗,阴暗。
⑧绳绳(mǐn)、渺茫、不清楚。
⑨惚恍:闪烁不定的样子。
⑩古之道:就是太初的大道。
⑪有:指世上万事万物。
【解析】
有些东西无舌无形,根本看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夷”;
有些东西寂静无声,根本听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希”;
还有些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形状,根本无法触摸得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微”。
对这三者不能够盘根究底的询问,因为他们根本就浑然一体。这个混合的事物外显的部分并不是非常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是特别晦暗。他没有开始的端口,也没有结束的尽头,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只能将其归结为超凡物质一般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一种没有实物的形象,一种若有若无的恍惚之感。
当我们去迎接他的时候,却看不见他的开头,追随他的时候又看不到他的末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掌握和驾驭,现在能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宇宙的开始,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道”的规律。
换句话说,“道”是虚无缥缈的,我们无法看到,听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的确真实的存在着,而且他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独有的规律运动。
如果真的能找到宇宙的开端,看到所谓的“道”,掌握“道”的运作规律,也就可以掌握世界万物的根本了。
【自己的感悟】
这一章又回到了阐述“道”的本体,逻辑性强。既描述了“道”的形体特征,也是老子方法论的体现。如何对待世界万物,如何处理纷杂的事物,那就是认识和掌握支配万物“道”的规律。
这种没有形体的抽象之物,是根本无法从感官上体验的,他是由万物混成一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神龙见首不见尾。
所谓“道”是超越任何事物的,是无形无状,因此,他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他恍惚飘渺,令人琢磨不定。
所以“道”无法用概念来解释,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心灵去体悟。
然而,“道”他又确实存在,所谓无形无状、虚无缥缈正是“道”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了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就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根本了!
